种下60年前来之不易的苹果苗 结出今天的幸福果
上世纪50年代,一位知青历经艰辛从外地引了为数不多的苹果苗到盐源,大堰沟村有幸分得一部分用于试种。1985年,大堰沟村民开荒辟田,从此大刀阔斧搞起苹果产业。
吃着香甜的盐源苹果,各家报社的总编、社长赞不绝口,大堰沟做大做强产业的模式也让他们耳目一新。
走在盐源县卫城镇大堰沟村村道上,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果香。“欢迎入园采摘苹果!”见有客人进村,当地老乡发出了盛情邀请。在这个苹果成熟的时节,来到盐源不亲自进园采摘几个离阳光最近、离城市最远的苹果,亲近一下自然山川,实为遗憾。
盐源苹果是盐源人的骄傲,也是盐源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独有的环境造就了盐源苹果优良的品质,而大堰沟又是盐源苹果的主产区,该村光照条件好、气候优越,有利于苹果的高产、稳产和优质。一直以来,该村的苹果因个大形正、色泽鲜艳、果面光洁、皮薄肉脆、口味香甜、汁多爽口、绿色安全等优势深受市场和消费者信赖。2014年,全村种植高原苹果12200亩,产量6500万斤,产值8125万元。
“我们村的人都是靠种苹果吃饭、发财的。”据该村果农介绍,大堰沟原来只种稻谷、玉米等单一的农作物,因土地贫瘠,多数地块甚至连种稻谷都成问题。
上世纪50年代,一名叫杨月华的知青,从外地引回了上千株苹果苗。当时,从西昌到盐源不通公路,这批苹果苗经人背马驮,走了一个月好不容易才到达盐源县,最终存活下来的苹果苗也不多了。
大堰沟村有幸分得一部分来之不易的果苗,并专辟了几十亩地做苹果种植试验。没想独特的高原气候,使得这里种植的苹果异常香甜,久而久之大堰沟苹果就小有名气。发现种植苹果的经济价值后,1985年,大堰沟村民开荒辟田,大刀阔斧搞起苹果产业,并不断从国内外引进苹果新品种,产业越做越大。
“这果味确实比其它地方的要浓郁。”果林里,新疆伊利日报社哈文编辑部主任巴合提别克顺手摘下一个苹果,用纸巾擦拭了一下,连皮咬了一口,果汁四溢。巴合提别克给出的评价是:香、甜、脆,果香浓郁,甘甜味厚。
看到熟透的苹果挂在枝头,成群的鸡、鸭在树下觅食,果园一片生机盎然,内蒙古兴安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张伊说,感觉完全进入了一个生态园。
“大堰沟那么多苹果,仅靠游客采摘能销售多少出去?”云南省文山日报社常务副会长袁兴国提出了疑问。
“采摘游只是打响大堰沟苹果品牌、带动乡村游发展的平台,主要销售还是靠订单。”据果农介绍,以前大堰沟主要的苹果销售模式是外来客商上门收购和本地果农组织外销,如今搞起了采摘游,等着游客把钱送到家。虽然采摘游的销量不大,但很有宣传效果。
一些亲自来园里采摘过的游客,在实地看到了苹果的生长环境,品尝了苹果味道后,回家以后直接打电话订购,人都不来了,请果农帮忙邮寄。果农们都说,与客商上门收货相比,采摘游一斤苹果能多赚一块多钱,而且还带动了旅游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文/本报记者 杨玲玲
图/本报记者 冷文浩
新闻推荐
州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阿呷上台致辞。本报记者钟源摄州委常委、统战部长达久木甲为获奖者颁奖。本报记者冷文浩摄凉山州“非常父母”(10名)1、沙口史(女)盐源县白乌镇山门口村村民2、孙子克的(男)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