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博物馆告诉你 走婚并非艳遇
听讲解员介绍盐源历史、摩梭文化。
在旅游浪潮的冲击下,摩梭文化正渐渐失去本来面目,许多习俗被人误解。15日下午,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媒体采风组一行前往盐源摩梭博物馆参观,深入了解真实的盐源历史和摩梭文化。
坐落在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的摩梭博物馆,馆名由中国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题词,让博物馆文化底蕴更显厚重。
摩梭博物馆自2014年1月22日开馆运行至今,已接纳10余万游人参观游览。
15日下午3时,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媒体采风组一行前往摩梭博物馆参观,深入了解真实的盐源历史和摩梭文化。
谜一般的摩梭人
摩梭博物馆像一本书,序厅是概述,讲述盐源县的历史;摩梭民俗厅是主要篇章,讲述摩梭人的生产生活;专题厅是专题环节,讲述土司制度等专门内容。展览主要以实物和图版的形式,辅以多媒体手段,让大家对摩梭人的历史、生产生活、宗教习俗、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尽可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使得摩梭人及其母系文化充满了神秘感。这些自称“纳”或“纳日”的族群,源于何处?来自何方?“摩梭”之名有何意蕴?他们带着远古遗韵的亲族制度与婚姻形态何以亘古不变,遗世独立?千百年来争议不断,至今仍无定论。
据文献记载,摩梭先民源于古羌人的一支,他们沿着一条被称之为“西南民族走廊”的崎岖道路,择沃土而栖,逐水草而居。在川滇之间的笮山若水中找到了他们新的家园,也在漫长的迁徒路途中,留下了他们辗转的足迹和文化与文明的屐痕,但是关于摩梭人的历史、族源、名称含义、走婚存续和神秘的图文等,对今人而言却始终迷雾缭绕。
据博物馆解说员介绍,摩梭文化在旅游浪潮的冲击下,渐渐失去本来面目,其中,游客对走婚的曲解最为严重。许多游客一度以为,走婚是男人的乐园,女人的天堂,今天走这家,明天走那家,自由自在不担任何责任。而事实上,摩梭人的走婚是以感情为基础,一对一的走婚,甚至更多时候一辈子只走一次。
为此,博物馆希望通过追根溯源的方式,给游客最正本清源的解释。博物馆共有文物1000余件,其中80%来自社会征集,90%还原了摩梭人的日常生活。
盐源县的历史
盐源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文献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古代以盐闻名,有盐之源泉的美誉,故称“盐源”。盐源历史上曾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川滇之间盐铁茶马的交通要道。8398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生息着汉、彝、藏、蒙、回等14个世居民族,尤以泸沽湖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母系氏族风情闻名于世,被誉为“神仙居住的地方、香格里拉的源头、母系氏族的家园”。
根据考古发掘显示,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盐源大地就有人类活动。目前盐源发现的遗址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代表了盐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尤其是出土的青铜文物,被视为四川省近年来仅次于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的重要发现,印证了盐源悠久的历史与文明。
在历代的文献中,盐源因有“盐铁之利”,成为历朝历代的必争之地。汉代开始,中央王朝在这里设立县治,因生活在此的先民被称为“笮人”,故称定笮县。后来不同的朝代曾有过各种不同的称谓,至清雍正六年,正式更名为“盐源”并沿用至今。元代开始,建立土司制度,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作为各级土官,协助中央政府治理,至新中国建立始被废除。
参观了摩梭博物馆,采访组对盐源县的历史和摩梭人的生产生活有了更深入了解,也修正了过去他们的一些误解。大家都说,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都很有特色,不愧是“东方母系文化家园的最后一朵红玫瑰”,今后一定要多加保护和宣传。
文/本报记者 杨玲玲
图/本报记者 冷文浩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30日,凉山州公安局召开2015年度第四次新闻发布会,向十余家媒体介绍今年命案侦破的情况。今年以来,凉山州公安干警刑侦工作在创新刑侦、法制刑侦、满意刑侦上下功夫,坚定命案必破的信心和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