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人的美食情怀
在每个人的成长故事里,都有那么几道美食举足轻重。在盐源,手工米粉和凉粉几乎成了当地人的集体记忆。
在许多盐源本地人心里,它们是不能轻易被代替的美食,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地区特色,向别人推荐试吃时也总是底气十足。而这除了食物本身独特的风味之外,还因二者在家庭聚餐、红白喜事,以及外出野餐中的不可或缺。
饮食是最直白的乡愁。很多土生土长的盐源人就算已经长大成人,远离故土多年,仍会轻易记起家乡的米粉和凉粉,即便频尝珍馐美食,也觉不如它。
盐源粗粉
陪你慢慢长大
到盐源,岂能错过米粉?
盐源手工米粉是盐源人生命中珍贵的食物,从小食用,长大后它们便留在了记忆深处。无论走到哪儿,只要米粉的香味扑鼻而来,就能嗅到家乡的气息。即便频尝珍馐美食,也觉不如它。
由于盐源米粉的名气,在凉山的其他地区也能见到以此为经营内容的店铺。然而,许多土生土长的盐源人却说,手工米粉离开盐源这片土地,味道就会变得不一样。而这让他们自己都无法解释。如果是余明蓉,她会告诉你,不同的米和不同的水,做出来的粉,味道当然不一样。看,原材料的选择很考究吧,这或许就是made in 盐源的意义。
说到盐源米粉,“余明蓉”的故事是不能跳过的一页。她的米粉店在盐源县太安中路,已有30多年的历史,早已成为“纯手工”的代名词。余明蓉是这家粉店的第二代传人。
“你们要感受手工米粉的制作过程,只有去那儿。而且,要一大早就去。”当地人热心地介绍。
每天凌晨四点,余明蓉起来做粉,雷打不动。泡米、磨浆、晾晒、和面、揉团、水煮、压榨,所有工序一气呵成。再配上自家秘制的肥肠,撒上盐源水土培育出的葱和香菜,便成为盐源人人称道的传统好味道。
如今,说起盐源唯一还在坚持纯手工制粉的余家人,盐源人言语间不经意流露出的总是崇敬与感激。是他们一家让盐源味道一直流传至今。
不过,不要以为,在盐源只有这一家风味独特。盐源县城内,开米粉店的还有不少,土鸡粉、牛羊肉粉等等,他们大多数都从余明蓉家进货。一路尝下来味道也都很不错。毕竟作为灵魂的手工米粉首先得到了保证。
就说土鸡粉吧,大碗,真的足够大,饿得厉害时,光看就觉得满足。鼻子稍微凑近,一股土鸡特有的醇香扑面而来。这久违的香味,是小时候奶奶养的、满院子跑的土鸡才可能成全的口感。要问门道,无他,只因一切食材皆出自盐源。
时光流转,一代代的盐源人就在这样的美食中,一天天长大。
手摊凉粉
平添几多生活乐趣
盐源,不光有米粉,凉粉也格外诱人。
“一定要尝一下我们这儿的凉粉,和其他地方的都不一样。因为口感好,盐源凉粉通常切得较厚。”第一次去盐源,朋友肖云热情地推荐。
心想,这么常见的一种食物,友人居然这般介绍,想必定有独特之处。于是,带着期待和好奇尝了尝。果然,除了凉粉该有的耙糯之外,还有少见的劲道。
而这仰仗的是搅凉粉的土灶和柴火,以及盐源特有的米。柴火可大可少,增温迅速,受热均匀,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凉粉特有的香味。而盐源温差大,灌溉通常引山泉水,水纯净温度低,稻米生产周期长,做出来的凉粉有一股淡淡的甜味。为让凉粉保存更长时间,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盐源人会把凉粉做得更干一些,劲道也就有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凉粉表层的锅巴也更厚、更香,很多盐源人都喜欢切手掌大小的一块锅巴,铺上调料吃。
再配上盐源特有的小葱,香气四溢。说起盐源的葱,肖云也有话说。她说,之所以更香,是因为葱白更长,种葱时需要将土埋得更高。勤劳的盐源人,为此付出了更多的辛劳。
因为这种香味老远就能闻见,食欲随之激起。夹一块厚凉粉,蘸一下有盐源小葱的碟子,咬一口,味蕾瞬间苏醒,整个人都好了。“我一个人,最多的时候能吃一两斤。”肖云说。
对凉粉,肖云是有情结的。肖云小时候,是这样一个时代:很多东西如果自己不会做,就吃不到。不过,肖云不用担心,她有一位能干的妈妈。过年过节的时候,妈妈会做两大盆凉粉。村里的小孩总会闻讯赶来,在屋檐下坐成一排,个个吃成大花脸,笑得是那么开心。
如今,物质不再稀缺,凉粉也不再精贵。但它在盐源的地位丝毫未减。
盐源人无论家庭聚餐、举办红白喜事,还是外出野餐,都会算上凉粉。因为好吃,也因为习惯,似乎少了盐源凉粉,生活的乐趣也会随之大打折扣。
本报记者 李瑞
新闻推荐
谁家有人过世 村规民约“流动”到谁家盐源大园子村禁止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为主人节约3—10万元
村规民约“流动”到谁家盐源大园子村禁止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为主人节约3—10万元为了倡导村民节俭节约,改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陋习,盐源县大河乡大园子村2014年5月制定了一个村规民约,明文规定村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