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一事一议”如何使百姓收入翻两番?
8月5日,我们驱车前往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宁南县幸福乡月塘村6组,从省道212线转入通组道路,只见路面整洁平坦,路边的桑树摇曳生姿。
“以前一直种水稻,修路了才敢种桑树,收入翻两番。”月塘村6组村民潘正迁说。
无独有偶。几公里开外的新村乡碧窝村村民王作海说,自从村里修好了钢架桥,每年卖蚕茧可以减少人工费5000多元。
“这一增一减的背后,是宁南县实施‘一事一议\’奖补工作的成果。”宁南县委负责人说,得益于省州党委、政府的支持,全县“一事一议”的资金每年都在增加,宁南干部群众用好这些资金,沿着产业铺就一条条脱贫路,筑起一座座致富桥。
□罗轻尘 王咏 图片由宁南县委宣传部提供
通了路修了桥 收入翻两番
宁南县是有名的中国蚕桑之乡,月塘村6组海拔不高,紧邻河边,属于蚕桑发展适宜区。但因为路不好,短短的800米通组路,涉及的300亩农田一直种着水稻。
“以前路太差了,连拖拉机都过不来。”潘正迁说,水稻对路的依赖性少一点,一年种一季,收购季节也只能将谷子挑回去,累人不说,效益还不高,亩产值最高的也不过2000多元。桑树则不然,1亩桑园1年可以喂4张蚕,一张收入2000元,4张8000元,是水稻的4倍多,他无比渴望改种桑树。
他的渴望,在去年3月有了实现的可能。乡政府承诺,只要种上桑树就一定争取项目把路修好,项目为省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经过乡政府几轮角逐,月塘村百姓充分讨论,投资15万元的通组路在去年11月份开工建设。
在政府许下这一承诺时,潘正迁就打好了主意,他迅速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桑树,注册成立幸福兄弟家庭农场。“以前土地给人种都不要,一听说要修路,土地瞬间增值。”谈起收益,潘正迁信心满满。
据了解,道路修通后,该路所涉及的300亩土地全部种成桑树。“光这块就为老百姓增收120多万元。”月塘村村委会主任潘正伍说。
梦想照进现实,远不止一个村。新村乡碧窝村是宁南蚕桑第一村,位于黑水河之滨,一座铁索桥连接两岸,仅人或者摩托车通行,但该村的蚕桑发展却很顺畅,村民王作海是种植大户,一年收入50万元。“一年卖4次茧,每次都要请十几个人用摩托车把茧拖到对岸,再装车送往松新镇。”王作海说,一人每天人工100元,需要花费1000多元,一年光这块就要5000多元,加上运送肥料等农资,需要1万元的人工成本。
改变在今年6月。桥通了,发展有了底气,人工成本降低,蚕茧数量剧增。一年之间,碧窝村蚕茧张数由5834张增加到6800张,农户购买车辆从无到20多辆,还有50多人尚在准备考取驾照。
改善源于省州支持 项目资金连年增加
宁南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民靠蚕桑、烤烟、林业、畜牧、冬季马铃薯“五大富民工程”增收致富。基础设施没改善之前,包括桑叶在内的很多农用物资要依靠人工搬运,通过道路桥梁建设,大量减少了劳动力。据统计,以蚕桑为例,2014年全县养蚕27万张,每张减少劳动力3人,按照100元/人、天计算,节余劳动成本8100万元。
“所有的改变都来源于省州党委、政府对宁南的支持。”宁南县财政局局长雷文樯说,该县2010年被列为全省第二批村级公益事业单位财政奖补试点县,得益于省州对宁南县的支持,6年来,宁南县一共实施了276个财政奖补项目,其中水利设置项目52个、修建蓄水池9个、容积4278立方米;整理沟渠46公里、架设引水管道54公里、交通建设项目195个、完成道路建设286公里、建成村级活动场所7个、完成环卫设施建设项目18个,13万余人因此受益。“由于项目实施较好,几年来省州对宁南县的项目资金连年增加。”
此话不虚。凉山州综改办协调办公室主任岳里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5年,宁南县获得的项目奖补资金总额达到了4165万元。“哪里项目做得好,百姓评价高,项目资金就向哪里倾斜。”岳里说,多年来宁南县在“一事一议”项目综合考评均为第一,按照项目绩效考核办法,今年宁南项目资金在去年基础上增加23%,后期又追加240万元,达到1190万元,增幅十分明显。同样,因为项目做得不好,去年凉山州有3个县项目资金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013年全州有两个项目都给了宁南县,2014年和今年又各给了一个,使得宁南的该项目占到全州总量的五分之一。
省厅领导也对该县的“一事一议”工作表示关心。“凉山州‘一事一议\’的工作在三州中做得最好,虽然没有到过宁南,但从上报资料看,工作确实非常不错。”省财政厅综改办协调办主任刘绣峰说,“一事一议”工作接地气,连接群众关系紧密,随着项目的推进和实施,越来越多县在积极争取,供求关系非常紧张,项目分配朝着群众最需要、项目效益最高的地方去,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
项目精品化水泥路层达20公分厚
如何使项目效益最大化?这是宁南一直思考的问题。
该县主要领导重视项目是关键。在宁南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推进会上,县委、县政府强调,必须珍惜中央和省、州给我们的好政策,把“一事一议”做成精品,做成老百姓的民心工程和满意工程。
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项目下达之前,就充分了解百姓的意愿,紧密结合当地的产业。以月塘村为例,桑树栽在前,而路建设在后,路一修好,桑树就正好投产,时机刚刚好。
“这不是偶然,而是项目规划的必然。”幸福乡党委书记李茂伦说,宁南“一事一议”奖补项目随着产业走,大发展大支持,不发展不支持,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越发浓烈,2014年幸福乡报了16个项目,仅批了4个,剩余进入项目库,再次等待机会。
新村乡同样如此,2014年上报12个项目仅批了3个。
“这说明大家都想发展,都在要项目,就怕落后一步。”项目多了,质量却一点也不打折扣,一般来说,通组入户路水泥路层厚度只有13公分左右,而宁南标准近乎苛刻,必须达到20公分,而且必须使用C20的商品混凝土。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到了每一道工序中。项目开工,拨付30%的资金给村上,完成一半进度拨30%,竣工后,经县公路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达标才予结账。
“检测人员随机在路上取一小块,合格才能报账。”李茂伦说,这样的工程质量百姓用得放心,用得安心又持久。
事后,还要请村民点评,其他乡镇参评,对项目的满意度、整体性和工程质量做出定性评价。
“如果有地方不合格,项目在来年就会被大幅削减,目前尚未发现哪个地方不合格。”雷文樯说。
新闻推荐
——石漠化治理的“宁南模式”3月31日,笔者来到宁南县骑骡沟乡胜利村,山坡上,一排排整齐的核桃树已齐小腿高,许多已经发出了嫩叶。“这些地方以前都是石头荒山,现在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村民们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