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份孤独 一份坚守 一份亏欠巴交龙布——大山里的“银行舅舅”

乐山日报 2016-03-09 08:25 大字

■ 本报记者 严俊铭

他是天地间孤独的行者,用脚走出了人生的传奇;他被亲切地称为“银行舅舅”,把普惠金融送进每一个偏僻的山村——他就是农信人巴交龙布。

究竟巴交龙布有着怎样的事迹?此次报告会,还原了巴交龙布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孤独的行者

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是巴交龙布成长、工作、生活的地方。要了解巴交龙布,首先就得了解俄亚。

俄亚乡地处川滇两省五县的交界处,全乡幅员面积578平方公里,总人口5800人,是四川纳西族最集中的聚居地。俄亚乡四周被重重高山和条条大河环绕,道路崎岖,交通闭塞。前些年,俄亚乡不通公路,盐、茶叶等生活必需品,都是马帮赶着骡马驮进山里的,进一趟县城得走7天。

俄亚的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但至今,俄亚还存在多夫一妻、多妻一夫的婚姻状态。“多夫一妻,多妻一夫,这种婚姻的形成,其主要是前些年当地经济条件太差,家庭财产太少所造成的。” 媒体人郝冀川如此解释。

天是那么蓝,仿佛跳起来就能进入云端,对于外界来说,俄亚乡是“驴友”的天堂。但对于巴交龙布来说,则是无尽的孤独——一年中超过200多天的时间,巴交龙布都行走在羊肠小道上,把贷款和政府补助送到每一个村民手中。因为山高谷深,他常常一天时间尝尽四季变化,三四天不见一户人家,深夜里更是只得抱紧现金和账本,烧起火把驱赶狼群。

“马儿,你再走一段,我们就快到了。” 无尽孤独的煎熬,马匹便成了巴交龙布的交流对象,成了巴交龙布最忠实的伙伴。

执着的坚守

为给乡亲们送去贷款和政府补助,据郝冀川估算,30年来,巴交龙布徒步行走的里程达20多万公里,磨坏了200多双胶鞋——这就是巴交龙布的坚守,更是他的担当。

2004年5月6日晚,巴交龙布被岩壁上脸盆大小的石块砸中右腿而昏迷,醒来第一反应却是摸身边现金。在山洞里待了一晚上,等疼痛减轻些,又一瘸一拐地继续上路,终于把贷款逐一送到农户家中。当他几天后到医院检查时,右腿却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落下终身残疾。这样的生死一线他经历了多次。

2000年,信用社的两个员工先后退休了,工作的重担落在了巴交龙布一个人身上。2004年时,因为忙不过来,信用社又把两位老员工返聘回来;2005年时,两人解除返聘合同,就又只剩下巴交龙布一个人。这也成为四川农信系统一大独特的现象——“一个人的银行”。然而,30多年来,巴交龙布却没有一笔坏账。

巴交龙布把金融带给了俄亚乡的乡亲,一点一滴改变着俄亚乡的面貌。2005年,俄亚乡人均收入为1200元,2015年人均收入达5800元。众多乡亲通过巴交龙布发放的农信贷款,开设小卖部、农家乐、搞种养殖经营,改变了贫穷的生活。“俄亚农信社是当地的政务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俄亚乡党委书记如是说。

亏欠的家人

“虽说他是信用社主任,却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在当天的宣讲报告上,郝冀川透露了不少巴交龙布鲜为人知的秘密,“他的工资,三分之一用来买马、养马;三分之一用来供孩子读书;三分之一用来接济贫困乡亲,其中帮老乡还贷还息不下50次。”

在纳西老乡眼里,巴交龙布是“银行舅舅”。但面对家人,他却无限愧疚——儿子13岁时,按纳西族风俗要过“穿裤子”成人礼,但那天巴交龙布在大山上行走。女儿苏朗卓玛过“穿裙子”成人礼,但那天他还是在大山里行走;一场洪水中,他冲进金库扛现金和账本,一趟又一趟,材料抢救出来了,水已没至胸口,他才想起妻子和一岁多的孩子。一声声呼喊,最终在村民的房檐下找到他们,家人相拥,泪水长流。

“希望他早点退休,那时候就不在外面走了,他才是真正属于我的。”对于巴交龙布的妻子来说,其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长相厮守。

宣讲报告会上,对于自己,巴交龙布如此评价——我没有做过一件很小的坏事,也没有做过一件很大的好事,我只是在做我该做的事情。

新闻推荐

今年攀枝花市将投入2474万元对口支援木里县

本报讯(牛剑东记者杨荟琳)5月29日,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今年,攀枝花市将投入2474万元支援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