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原小城的红色性格
记者聆听红军长征过冕宁那段历史。
□本报采访组 文/图
81年前,一支“红色”队伍长征北上经过凉山,冕宁人民打开城门迎接红军,革命火种留在了冕宁。从此,这座高原小城多了一抹红色性格。9月12日早晨,采访组一行踏上这片红色热土,找寻那段红色记忆。
9月的冕宁秋意渐凉,雨后泥土的芬芳与桂花香扑鼻而来,为这座城市更添生气。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赵作奎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冕宁县城东街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这个1935年,毛主席接见彝族代表的地方,至今仍保留了当年厅堂布局原貌,并陈列着大量文献、图片和红军当时赠给冕宁乡民的礼物。
赵作奎介绍说,红军长征过冕宁,在“三山两水”留下一串串永不褪色的红色足迹:红军长征后“第一个张灯结彩迎红军的县城”;毛泽东接见“彝族代表”处;“长征”一词第一次在冕宁提出;长征入川后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第一支革命武装——抗捐军。而刘伯承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举行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使之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
不远处的红军广场上,红色大理石制作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陈云、刘伯承、聂荣臻8位领导人物雕像,组成了《长征颂》主题雕塑,形制如山,格外显眼。他们表情凝重,眼神坚毅,望向远方。“这8位红军主要领导人都是长征时到过冕宁的。”赵作奎指着雕塑群像告诉我们。塑像的背面,则有“喜迎红军”“建立政权”“彝海结盟”“欢送红军”等几方小型浮雕,将历史的真实再现,栩栩如生。如今,这些绚烂的红色记忆大放异彩:“红动中国,飞天之城”成为冕宁的全新符号,“红军长征纪念馆”和“红军文化广场”总是让人凝思,“彝海结盟纪念馆”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常年国内外游客不断。
红色步道、杨柳清风、曲水流淌……在红军广场临近安宁河的公园里,“泸沽分兵”“彝海结盟”等红军长征过冕宁的史事浓缩于曲廊长堤、绿树鲜花中。人们或扶老携幼,或挚友相伴,徜徉于醉人的风景中,也重温着红色故事。
在这座高原小城,记者感受到这些红色的记忆已成为这座小城的标志和性格。
新闻推荐
记者在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本报采访组文/图9月12日,我们从冕宁县出发,寻访“彝海结盟”遗址。车下雅西高速公路,忽见一座高大的牌坊,正中书写着“彝海胜地”。路人告诉我们,从牌坊所在的这条路上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