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牛戴花: 守望农耕文明最后的背影
十月初一“牛戴花”,用糍粑在牛角上粘西番莲花。 人牛相依,代代相沿的农耕情结。 耕牛在烛光香气里歆享福物。
4000年以来,耕读传家一直居于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地位,成为中华民族的历世宝训和文化基因。
汉朝贤相丙吉出门视察,路有殴死之人而不顾,见耕牛喘而驻节问讯,遂为成语“丙吉问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是南宋名臣李纲的《病牛》诗。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清大学士纪晓岚的名联。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铁轮滚滚向前,铁牛日渐取代耕牛。1989年冕宁县尚有耕牛16819头,30年后的今天,冕宁本地耕牛“已经快要沦为保护物种”了。耕牛消失了,依附于传统农耕文明的节令习俗也趋于消亡。“十月初一牛戴花”正是这样一个即将消亡的农耕习俗。
□文/图 黄菊英 特约记者 陈云庚 本报记者 冷文浩
“今天是十月初一,牛王菩萨的生日,你家打了糍粑没有?”11月24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冕宁县沙坝镇环街村三组的时候,64岁的“老犁把手儿(善于犁田的老把式)”张兴友站在大门口这样问邻居。
这也难怪,采访途经沙坝街时,记者见到了许多雨后春笋般凭空冒出来的糍粑摊子,如此壮观的景象在平时是绝无仅有的。记者此行的目的,正是想深入了解一个即将消失的古老农耕民俗——“十月初一牛戴花”。在这一天,为了表达“吃饭要知牛辛苦”的感恩情怀,养有耕牛的淳朴农民往往要用灯烛纸火礼敬“牛王菩萨”,用刚刚从田里收获的新鲜糯米打糍粑喂牛,还要用糍粑把鲜花粘在水牛的两只角上,给牛“戴花”。
“刚刚分田到户的1981年,我们这个堡子有7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养牛。那时节每逢十月初一早上从巷口里走过,都能听到家家户户在碓窝里打糍粑的咚咚声呢”,忆起昔日盛况,张兴友饶有兴致。
“不过,现在的铁牛已经替代了水牛,我们这个堡子就只有我家还养牛,不养牛的人家打糍粑也只是为了过‘牛王节\’应个景,哄孩子开心,并不真正为了敬神”,张兴友语气里流露出一丝惆怅,慢腾腾地吐出一口兰花烟,幽幽地说:“至于牛,我一辈子都要养!”
打糍粑
“都十点半了,快点滤米打糍粑,记者都想先睹为快呢!” 《沙坝》乡土文化系列丛书的主编、沙坝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李洪庆老师站在一旁敦促。真是难为了李老师,他早已叮嘱过张兴友,要他妥贴安排,完整呈现“十一初一牛戴花”的整个仪式过程。
张兴友闻言,忙不迭地把泡了一夜的糯米用筲箕过滤,倒在吊杉卷皮甑里,放进架在土灶上的大铁锅里蒸。
张兴友的儿媳抱着孩子在灶门前添柴凑火。阳光光柱从瓦垄间的罅隙里像舞台上的追光斜斜地打下来,铁锅里氤氲的水汽在光柱里升腾起来,跃动的炉门火光在年轻媳妇光润而呈古铜色的脸庞上熠熠闪动,再加上庭院里的鸡鸣狗吠声、土灶锅里的开水沸腾声、炉膛里干柴烈火的呼啸声、怀里撒娇孩子的发嗲声混合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唯美的声光影色俱全的田园农家谐趣生活片。
出甑的糯米饭还冒着腾腾热气,张兴友就将其倒入堂屋门前早已洗净备用的石碓窝里,再浇淋少许开水,然后使一根上细下粗的木杵在碓窝里用力舂捣起来。
打糍粑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的体力活。张兴友双手攥紧木杵的柄,在舂捣糍粑时向下蹲身,以便把全身重量也加在捣捶动作上,然后蹲地起身,以便举高木杵。年过六旬的张兴友似乎在腰膝关节里安装了弹簧,而整套协调连贯的舂捣动作,又使得张兴友像往复运动的蒸汽活塞,总是那样精准而持久地把握力度和速度。
张兴友12岁的孙子在旁边看得性起,跃跃试试,主动要求要打糍粑,谁知刚接过木杵鼓捣几下,黄豆大的汗珠就从额头上沁出来,累得气喘吁吁。
“这些个嫩南瓜娃儿,稍稍用一点劲儿,就满面冒油”,看着汗气蒸腾的孙子的狼狈样儿,张兴友用爱怜的口吻调侃。
不一会儿,张兴友就将打好的糍粑装入一个青釉搪瓷盆,准备用来敬“牛王菩萨”。
敬牛王
看到热气腾腾的糍粑, 5岁的孙女撸起袖子就要“下手五爪”地扯来吃,张兴友拍了一下孩子的屁股,顺势把她牵在一边:“孙女儿听话,今天是‘牛王节\’,等牛王菩萨吃了,乖孙女儿再吃哈!”
看到爷爷一脸的虔敬和严肃,孙女儿噙住在眼眶里打转的泪花,强忍着没能哭出声来,知趣地站在一边。
敬牛王的福物其实很简单,一堂九品(九支红蜡),一盆包谷,一叠钱纸,一根条凳。
“以前敬牛王菩萨,要用斗,斗里装满一升谷子,一升小麦,一升大麦,一升大豆,一升包谷,代表五谷丰登。现在都简化程序了,我就用这一盆包谷来代替五谷了”,张兴友一边往绿色塑料盆里装包谷,一边乐呵呵地说,露出一口被烟熏得很黄的牙齿。
条凳顺着进出牛圈的方位纵向摆在牛圈门口,上边依次摆放糍粑盆、包谷盆和一沓黄色的钱纸,而所谓的“九品”就是团团插在包谷盆里的九支红烛,围成一个圆圈:中间一支,四围八支。
“敬‘九品\’可是大有讲究的,一般的神是没有资格的,只有最大的神才能够受用。一般的神点三支红烛就可以了”,张兴友用一支叫作“引蜡”的纤细蜡烛按照特定的顺序次第引燃“九品”。
“九品要把正中间的那支红烛最先点燃,然后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依次把其余八支红烛引燃”。此时,张兴友的孙子在爷爷的指导下帮忙点蜡,孙女儿则全神贯注地在一旁观看。
一切准备停当,张兴友把卷门板一块块取开,让水牛脑袋探出卷门。牛看到烁烁闪亮的烛火和袅袅升腾的香烟,显得局促不安,张兴友用手在牛的脑门上轻轻地拍了拍,牛立刻就低眉顺眼,很快安静下来了。
(下转A11版)
新闻推荐
春节前夕,冕宁县积极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图为12日,该县县委宣传部支部及县烟办支部负责人为结对帮扶户送棉被。本报记者杨发超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