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古稀老人自发出书 因为爱得深沉所以记录故土历史
老人们编写的《沙坝》前三集。
冕宁县沙坝,即今沙坝镇及泽远乡,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然而随着历史变迁,这里逐渐没落、荒凉。有一群儿时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却不惜时间、不惜体力、不讲报酬,自发地组织起来,从祖国各地回到沙坝寻古访今,出书记录沙坝的历史。
文/图 本报记者 侯丽芳 江滢
“沙坝”,这个词在许多人眼里也许很陌生,可是,在一群老人的眼里,它却弥足珍贵。
“一个国有一个国的历史,一个乡有一个乡的历史,一个家有一个家的历史!既然没有史官来记录,那就让我们这群老人发挥我们的余热,为我们自己的家乡记录历史。”沙坝曾是江家铮老人儿时的故里,他曾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儿童时期,他看着它从热闹变得荒凉、没落。现在,江家铮老人和儿时的朋友,要为沙坝重新找回历史的记忆,让后人像他们一样记住它。
古稀老人书写沙坝历史
冕宁县沙坝,即今沙坝镇及泽远乡,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明清时期即是洼里金矿的出入门户,是一个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全国各地都在此设同乡会馆,故方圆不过10里的沙坝竟拥有文昌宫、华南宫、观音阁、黑神庙等数十座庙宇。与之相关的灯会、冷酒会、二月八跑报马等活动更是附近地区绝无仅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年文化育百代人。可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上历史的原因,沙坝文物及非物质文化几乎荡然无存,甚至连很多四五十岁的当地人都不知道沙坝有这么丰富辉辉的文化遗产。
曾有人感慨:“要是这些文化遗产存在,要是二村沟的石人、石船、石蒿竿、石锣、石耗子不被泥石流掩埋,加上现今的卫星发射基地景观,那么,在沙坝旅游3天都还嫌时间不够。”
在沙坝,大家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其他地方的老人退休打麻将,沙坝的老人退休回家编书。”为了不让沙坝就这样被历史尘埃掩埋,有一群可敬可爱的古稀老人,不惜时间、不惜体力、不讲报酬,自发地组织起来,从祖国各地回到沙坝,回到他们的故乡,寻古访今,编写书籍,挖掘沙坝的历史古迹。
不了解详情的人大多会对这些老人的所作所为感到疑惑,怀着一探究竟的心情,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这群老人中的一员——81岁的江家铮老人。
当记者见到江家铮老人时,他正在为自己下一本书中要写的内容冥思苦想。“我们不想沙坝的故事就此断层、尘封,就像那些灭绝了的物种、失传了的工艺,失去就失去,再也找不回来了。”老人说:“捡回历史,只是为了捡回在我们心里比金子还宝贵的沙坝传统、沙坝精神。”
江家铮老人告诉记者,年轻时,他们为了生活各自在外奔波,去到了不同的县、不同的省。现在老了,他们这群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心存“抱负”回到家乡,用他们的方式,重拾儿时的记忆。
“曾经,沙坝繁华过。今天,却少有人知道它的历史。风物变迁,这里只留下斑驳与沧桑。”江家铮说:“现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我们在残存的记忆里还能将它的点点滴滴拼凑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在自己还活着的时间里,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我们的脑海里抠出来,趁那些文物还在时,把它们发掘出来,鼓舞后人。”
只要能动就要写下去
2010年的春天,沙坝不算冷,正是春暖花开的好季节,这群老人开始执行他们的计划。他们走街串巷、翻山越岭,去寻找遗失了的记忆。“我们就是想通过我们的方式,让每一个生长在沙坝的后人,了解他生活的地方曾经辉煌过。通过出书的方式,给他们留下一些东西,关于老一辈的东西。”江家铮告诉记者。
2010年开始,老人们成立了相应组织,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开始编写以《沙坝》为名的书籍。“过程很辛苦,其中的心酸只有我们最清楚。”江家铮说,目前这本书已编写了三集,内容涉及了沙坝的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包括每个地名的来源等。
4年时间过去了,老人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懈怠,反而更加热情高涨。“我们第四本书马上就要出来了,依然写沙坝的风土人情,依然是我们这群老人写。”江家铮告诉记者,只要他们还能写、还能动,就还会写第五本、第六本,甚至更多的《沙坝》给后人。
从江家铮老人那里记者了解到,其他老人对这片土地的爱也未因时间流逝而减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沙坝镇党委书记杨健谈到《沙坝》时这样说道:“作为沙坝的一份子,在这里,请允许我向这群古稀老人表示感谢。一直以来,一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这群老人为什么不计报酬地付出?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也和我一样,一定也对这片生我养我的故乡爱得热切。”
新闻推荐
春节前夕,冕宁县积极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图为12日,该县县委宣传部支部及县烟办支部负责人为结对帮扶户送棉被。本报记者杨发超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