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背篓的人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还记得幼时的童谣吗?对背篓最熟悉的记忆就是,小时候大人上街采购时总要背一个背篓,满街的背篓装的都是满满的幸福,吵着嚷着也要背一个小小的背篓。
谢达炳爷爷,今年也和往常一样坐在街角,忙着编手中的东西,他身旁堆着厚厚一摞背篓、箩筐、竹筛子、竹篾、凉席。“老谢,那个竹筛子给我,还是老价钱撒。”一个中年妇女挑选了一个满意的竹筛子,放下钱就走了,谢爷爷说,几十年老顾客都知道价钱多少,不用讨价还价,因为早已习惯用谢爷爷编织的竹制品。
谢爷爷并不是本地人,而是从四川内江隆昌来到凉山州冕宁县的,他说:“编织竹制品已经有53年了,在我们隆昌,房子周围全是竹子。”从10岁开始,家里的大人就开始教他学习编竹制品,大人总是叫谢爷爷记住一句话“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谢爷爷着一编就是53年。
谢爷爷双手布满了老茧,娴熟的编织着一个箩筐,错综复杂的竹条在他手里变的服服帖帖,一圈又一圈,箩筐的样子渐渐出来,看到人都觉得惊奇不已。谢爷爷略带惋惜的说:“这个手艺活儿怕是没人学了,我的孙子些都对这个不感兴趣,又挣不了几个钱,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编错一个地方,整件东西就都毁了。”
谢爷爷告诉记者,一方面,现在买竹器的人少了,竹器市场不大;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机器加工远比人工省力、省钱,没有人再愿意费工夫用手工制作了。手工制作竹器很麻烦、很辛苦,竹签常常把手上拉得到处是伤,常年下来,会落下满手的老茧和疤痕。
手艺人不仅要会编织和修补竹箩、篾垫、土簸等各种农用和家用竹篮器具。各种竹器形状、大小、用途不一,编织工艺要求也不一样。编织时,要按一定顺序进行操作。常用的竹制生产生活用具,篾匠都要熟悉流程,才能又快又好把活做完。所以旧时做一名手艺人是很不容易的,每一个手艺人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每一个箩筐都是他们的回忆。
图/文 本报记者 陈容
新闻推荐
等了一上午,王宗林终于找到一份在工地搬砖的活路。一群“背篼军”在街边等活儿。在西昌常常能看见一群人,他们手拿扁担,身背背篼,不停地问着过往行人要不要找人做活路。他们被人称作“棒棒军”、“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