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农水”初现“大效益”

四川日报 2013-05-25 16:34 大字

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积极引导群众投资、积极整合项目资金,这是冕宁县保障“小农水”建设投入的三大举措——

□徐超 文/图

宏模乡是冕宁县2011年度“小农水”工程建设4个乡镇之一。如今,该项目已经实现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标准化生产。

宏模乡山河村7组的武正华种了8亩水田,他说:“以前接不到水栽秧,水田只有种玉米,亩产也就250公斤。现在有水了,我可以种两季,大麦和水稻亩产都可以达到400公斤。”他仅算了这一笔账,每亩水田就可增加1500元的收入。

2011年,冕宁县种植粮食50.86万亩,实现粮食产量16.52万吨,作为攀西地区唯一代表,勇夺四川粮食生产“丰收杯”奖。

项目整合“小农水”变“大农建”

站在冕宁县城厢镇大垭口村的一座小山顶上,放眼望去,昔日的穷山坳、荒土地面貌已不复再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沟端路直、错落有致的高标准化农田。

在大垭口村,不但有“小农水”项目工程,还有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化农田建设等项目,与“小农水”项目统一规划,互为补充,共同建设完善该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冕宁县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集中财力办大事,打捆使用农村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增强涉水项目的聚变效应。

2012年度,该县财政投入专项项目资金4247.51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635万元,主要用于新建渠道、整治渠道、高标准化农田建设等。

民建、民管、民受益

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成了激发群众积极性的“点火钥匙”。

农民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小农水”建设,真正做到了“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在大垭口村的建设工地上,村民选出的工程质量监督员周作长。从工程开工那天起,他就一直在工地上巡视从未间断。他常说:“‘小农水\’工程是我们农民自己的工程,大家相信我,我必须要为大家把好工程质量关。”

据统计,通过推进民办公助机制,2011-2012年两年间,冕宁县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1612.18万元,引导群众投工投劳1777.84万元,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

冕宁县水务局局长王评说:“实施‘小农水\’项目可以提高蓄水、保水、抗旱、排洪能力,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工程。建成后,项目区内集中连片的田地基本可实现旱涝保收。”

新闻推荐

冕宁县森林火灾仍在扑救

本报讯(记者徐登林)2月14日,凉山州冕宁县城厢镇枧槽村发生森林火灾,当地立即进行扑救。但因现场山高坡陡,风较大,山火持续燃烧。截至2月16日晚9时30分记者发稿时,扑救仍在进行。2月14日中午1时30...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