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科百年土碉沉淀金阳的嬗变忧伤
哨所断壁。 眼前的雕楼已被主人掀掉最上面两层 、并把房顶翻盖成瓦。 被战火烧碳化了的楼枕。 碉楼内的楼梯。 居高临下的方形射击孔。
据初步统计,在金阳县原有土、石碉468余座,是旧时彝族人民为保卫家园和防御外侵,修筑的自卫防御体系。后来大部分被毁损,现在全县仅剩9座,迷科村吉鲁打博家的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靠在半壁残缺的围墙上,一边看着那些斑驳的枪孔和沧桑的弹痕,一边听老人讲述迷科土碉的故事,脑海里竟然闪出一个未曾经历的腥风血雨的画面……
迷科
印象
土碉
传说
迷科村就在金阳县城对面的山顶上,海拔2000米左右,是金阳乌洋芋第一村。迷科的乌洋芋大小均匀、表皮光滑,淀粉含量高,味道清香可口,堪称乌洋芋极品,人们不仅买来自己吃,还馈赠远方的亲朋好友,虽然市场价格比一般洋芋整整高出一倍,但还是供不应求。
11月5日,我们来到迷科村黑德史组吉鲁打博家采访他家的百年土碉。靠在半壁残缺的围墙上,一边看那些斑驳的枪孔和沧桑的弹痕,一边听老人讲述土碉的故事,骤然之间,对迷科从乌洋芋的单一印象里走了出来,进入到一个未曾经历的腥风血雨画面中,心为之震颤、感慨。
土碉
传说
据吉鲁打博介绍,他家这座土碉是爷爷吉鲁吉木传下来的,至今已经有110年左右的历史了。因为父亲和他都在同辈之间排行老幺,按照彝族“传子不传女,传幺不传长”的传统习俗,他成了这座土碉的主人,并要继续传给他的幺儿子、幺孙子……
关于土碉的传说,吉鲁打博的大哥吉鲁拉博更了解。解放前,金阳还处在农奴制社会,土司、头人等统治者经常为了争夺奴隶、土地、森林等资源进行冤家械斗。当时的迷科虽然属于南瓦片区地方土司阿力子莫(音译)的辖区,但主要由黑彝牟柯阿求掌管,他家爷爷吉鲁吉木和另一个叫马鲁史祖的人同为牟柯阿求手下的最得力助手。为了保卫家园和防御外侵,牟柯阿求在寨子不同方位的村头修了三座自卫防御体系——土碉,自己跟两个得力助手各镇守一座,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修建了四间哨所,与土碉之间用围墙把整个寨子围起来,形成当时最坚固的防御工事,经历并打退了无数次冤家械斗的来兵。
民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末,老寨子乡嗨里村安氏土司家因与牟柯阿求在各管辖区域经常出现治安混乱,安氏土司亲自带领谋事人员到云南省昆明市龙云将军处,求援出兵治理安氏和迷科牟柯部族区域治安的混乱局面。龙云将军出兵一个营,共1200人,装备步枪、机枪、迫击炮等精良武器,前来攻打牟柯阿求部落区域的迷科寨子。由于对方武器先进,牟柯阿求在坚守三天三夜后溃败逃跑。牟柯阿求、马鲁史祖镇守的土碉都毁于一旦。吉鲁吉木镇守的土碉也未遭幸免,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好在构造坚固,只有房顶的茅草和顶楼的木料被烧坏,下面几层和墙体都没有遭到太大损坏。战争过后,吉鲁吉木主动上缴枪支和银子,保住了家人性命,并掀掉了最上面两层,房顶翻盖成瓦,后作为家产让儿子继承下来。
说起土碉的故事,65岁的吉鲁拉博滔滔不绝。因为是老大,他是几兄妹中唯一见过爷爷、并听爷爷讲过土碉故事的幸运儿。他说,在爷爷眼里,这座土碉就像神一样尊贵: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因为迷科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常招来其他部族的侵犯,但土碉就像一个英武的战神,立在村头岿然不动。爷爷带领手下,坐守在土碉里,等候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进入自己的射击区域,远的用步枪从大的方形枪孔往外射击,冲近了的就用手枪从倒三角形的枪孔定准了打,百发百中。因为外面的看不到里面,里面的却可以从枪口对外面一览无余,所以,侵兵大多还在寨子外头就被打得落荒而退。就是龙云将军派兵治理那次,他们也同对方对峙了三天三夜,最后龙云将军的部队采用机枪、迫击炮等武器,他们才抵挡不住遭到失败。
揭秘
土碉
土碉,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土做的碉堡。据《金阳县志》介绍,彝族先民们修筑土碉,没有设计图,高空作业不吊线,不安施工架,全靠师傅目测,建材从里层楼梯往上送。按楼梯整体收分板墙往碉顶倾斜,底层1.6米为土石结构,石脚用石块砌成墙体,中间夯实填满石块和木棒,无法打洞破坏。从第二层开始,每层四方开有三个枪孔成三角形,里大外小,有的孔呈倒三角形倾斜成火力交叉网,层层都有火力交叉孔,可以观察敌情和随时准备射击目标。一旦遇到外来的部族势力攻击和朝廷地方统治者攻打,都具有坚固的抵御能力。
吉鲁打博家的百年泥碉墙有4层,15米高。底层现在成了畜圈,记者爬上临时搭放的楼梯准备攀上二楼,发现二楼的墙体与一楼的墙体相比退出了一大截。吉鲁拉博告诉记者,因为底层堆放枪支弹药,是重要基地,所以一楼墙体要比上面几层厚5公分左右。上到二楼,墙角几根垒进墙体的木头就是当年的楼梯,已经被岁月磨得光溜溜的了,但仍然坚固无比。东南西北四方墙上几个不同形状的枪孔就像一个望远镜,隐隐沁着火药香味,楼顶的枕木烧成了黑色,表面已经炭化了,墙壁也是焦黑一片,处处留着那场战殇。因为竹楼已经年久失修,加之楼梯实在险峻,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二楼就遗憾而退了,两名同事一直爬到四楼,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座百年土碉至今为止的点滴模样。
据《金阳文史》记载,金阳历经了元、明、清、民国四个朝代、共688年的奴隶社会制度。在这段时间里,全县以彝族为主体,分为7个方言区,这7个方言区的奴隶制统治者各部族之间,为了争夺奴隶、土地、水利、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经常进行冤家械斗。为更好地保卫家园和防御外侵,各部族均在地界或村落制高点修筑碉堡、碉楼、暗堡等坚固的自卫防御体系。据初步统计,在旧社会全县有土、石碉468余座。在公元1959至1961年特别困难时期,这些土、石碉受到大量损毁,现在全县仅剩9座,迷科村吉鲁打博家的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不觉已是夕阳西下,我们告别了土碉,告别了土碉的主人吉鲁打博一家,沿着蜿蜒的小路往回走。走到村头的小山包,暮然回首,百年土碉屹立在村头岿然不动,在渐浓的暮色里,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沉寂中带着坚定,每一个细胞都刻满了后人只能想象、却无法经历的那段现实。
新闻推荐
认真学彝绣。“来来来,快点儿了,不赶紧的话,可能完不成了。”“好好好,我已经够认真的了,保证绣好!”12月13日中午,在金阳县天台医院旁,两位彝族妇女刚吃完午饭,相互邀约坐在一起,开始学起了彝绣。“不会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