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技术交易开始火了
上半年,在省技术转移(凉山)中心备案待审查的产学研用技术(开发)合作合同达700万美元
□本报记者 吴梦琳
11月15日,西昌新叶农业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新叶农业”)总经理冒伟又来到省技术转移(凉山)中心,咨询建立公司门户网站的事宜。此前,在该中心的帮助下,他与该州烟草公司签订了技术研发合同并顺利通过审核,同时可按照规定享受国家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
今年初,省技术转移(凉山)中心在凉山州科技情报所正式揭牌成立,上半年,仅在中心备案待审查的涉农技术交易合同、矿产业交易合同等各类知识产权的技术交易合同达100余万元,产学研用技术(开发)合作合同达到700万美元。
作为全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心如何运作?在10个月的探索中,收获了什么?
搭建平台 技术供需智能化匹配
今年初,会理县一家矿业公司来到省技术转移(凉山)中心,期望能够寻求一项提炼技术,拓展公司业务范围。按照公司需求,中心工作人员将其登记在库,并帮助公司找寻匹配的技术卖家。“我们希望搭建一个阿里巴巴一样的平台,让技术的买家和卖家能够通过中心直接寻求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并形成交易。”凉山州科技局副局长王会莲这样介绍中心的主要功能。
凉山技术转移工作起步晚,为了整合行业间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摸清全州可交易技术市场,中心成立之初,第一项大型工作便是对全州技术交易市场,尤其是水电、矿冶、烟草、花卉、钒钛稀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资源主导型产业的领域进行摸排。“经过摸排,我们发现凉山技术交易呈现科研院所与企业间技术交易多、矿产业的项目多、涉农技术交易多、涉及各类知识产权的技术交易多以及转让项目成交金额大这五个特点。”省技术转移(凉山)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摸排情况,中心加强了合同文本审查和网上注册登记管理等工作,同时深入企业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目前,中心正在筹建全州技术交易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品三维呈现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技术供需的智能化匹配。
跟踪服务 成果转化链条不断档
随着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逐渐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开始活跃,但实施过程中,技术研发和产业配套机制不对等等问题也开始凸显,怎样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产业技术真正落地生根?“技术交易比单纯的物物交易繁琐得多,在买卖中,涉及法律、金融、税务、投融资和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企业造成损失。
冒伟对此感触颇深,新叶农业与州烟草公司的合作,从合同拟定到正式签订,耗费了近半年的时间。“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在与烟草公司合作之前,我们本身已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双方合作后,如果在我们已有技术上进行进一步的专利研发,所有权归谁?”冒伟举例说。
为此,中心提出了“跟踪服务”的模式,不仅帮助买卖双方衔接,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提供融资、专利权明确等咨询服务,构建起完整的技术转移服务链。“在签订合同时,中心技术人员指导我们明确了技术成果的归属权;在产品投入市场时,中心帮我们进行知识产权评估,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在市场推广阶段,中心也帮我们制定了全新的营销模式,包括网络营销方案等。”冒伟说。
事实上,企业对技术交易的不了解、对国家相关政策的不熟悉,以及技术转移渠道单一,正是制约凉山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难题之一。“为加深创新主体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了解,增强其利用专业机构寻找技术的意识、拓宽获得技术的渠道,一方面我们通过整合同业技术资源、搭建平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研发风险和创新成本,并帮助企业培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人才。”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同时,中心还开展一系列技术推介会等活动,以实现区域间技术的有效转移。
新闻推荐
地点省档案馆查阅利用大厅□操慧本报记者郝勇文/图[体验]2月7日上午8时35分,记者走进省档案馆查阅利用大厅,接待台里的4位工作人员已开始在电脑前处理网上档案咨询业务。数字化档案查阅区内的1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