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黑果挣大钱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四川日报 2014-04-10 13:39 大字

德昌延伸桑葚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

4月2日,德昌县王所乡昌州村的桑葚园里,村民杜云美一手提着篮子,一手不断从桑树上摘下桑葚。

3月底以来,德昌县田野里处处能见到这样的景象。上世纪九十年代,该县大力发展蚕桑,当时种桑主要是解决蚕儿口粮问题,而今不少地方发展果叶兼用桑,取得了显著效果。2013年,德昌共有果叶兼用桑15000余亩,共产桑葚6000吨,蚕农实现售果收入3000万元以上。今年,德昌桑葚又迎丰收,给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德昌桑葚的产业链也不断延伸。

□赵泽卫 本报记者 何勤华

规模种植果叶兼用桑

2001年,德昌开始在全县规模种植果叶兼用桑,目前,全县桑园面积拓展到了55000余亩。“以前单纯供应蚕儿食用的桑叶,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家家户户忙着摘熟透的桑葚。”杜云美告诉记者,她家目前种有5亩桑树,今年桑葚预计可卖五六万元。

2013年,德昌产桑葚6000多吨,蚕农售果收入3000万元以上。目前,每天有近50吨德昌桑葚远销成都、上海、北京、乌鲁木齐等地。“德昌气候得天独厚,适合桑葚生长。”德昌县蚕茧公司高级农艺师车向平退休后到昌州村继续种桑,他有技术,因此一亩能产7000-8000斤桑葚,“今年桑葚价格好,批发给水果商都是6元钱一斤。”

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我们给桑农承诺,收购商收不完的,都可以卖给我们。”4月2日,四川德昌元坤绿色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坤果业”)董事长赵元明对记者说。他办公室茶几上摆放着公司生产的桑葚汁、石榴汁和苹果汁等。

2008年,德昌县引进了元坤果业,以优质的桑葚为原料,辅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手段,生产出桑椹汁。如今,公司已是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了深加工,桑葚的附加值才得以提升,农民的收益才能更丰厚。”赵元明说,公司采用国内一流的桑葚深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1万吨。但实际上,公司的机器一直“吃不饱”,去年,生产线加工桑葚仅600吨,今年预计能收购六七千吨鲜桑葚。

为解决生产线“吃不饱”问题,公司每年还在盐源收购苹果来加工成苹果汁,从会理收购石榴加工成石榴汁。

目前,该公司产品已出口俄罗斯、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392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成为凉山州出口创汇第二大民营企业。

新闻推荐

端午节到傈僳族上山采药忙

□张霖本报记者何勤华棋盘山,山间植被茂密,风光旖旎,5月24日早上,记者跟随德昌县南山乡大田湾村村民李在祥一道进山。沿山间小路进入一条山沟,林子越来越密。在沟溪边,李在祥指着一株植物说:“这是贯众,...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