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四四我心中有一朵花没有芬香没有色彩是无数
□本报记者 陈四四
“我心中有一朵花,没有芬香,没有色彩,是无数冰晶凝结的冰花。”2007年7月27日,《四川日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察尔瓦上的那朵冰花——优秀共产党员、军转干部林强与凉山“麻风村”的故事》,这是文中开头引用的林强作品集里的一句话。通过这篇报道,优秀共产党员林强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大凉山深处偏僻的阿布洛哈村也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挂牵。5年多过去了,阿布洛哈村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当年的新闻人物林强又在做着什么呢?
记者:从2005年第一次进入阿布洛哈村到现在,你一共去了多少次?
林强:一共17次了。2007年媒体报道以后,帮助阿布洛哈村的人多了,我去的次数就少些了。
记者:2003年你听说了“麻风村”,2005年你第一次去了那里,当年你为什么执意要进去看看?
林强:我喜欢摄影,总是利用假期四处采风。2003年大年初一,我从成都到凉山州布拖县采风。站在山梁上拍照时,向导告诉我下面有个“麻风村”,谁也没去过。我当时很惊讶,从山梁上往下看了看。因为没人带路,我没能进去。第二年我又去了,可还是没人给我带路。我就想,一定要下去看看,要用相机记录下那里的生活。由于我执意要进去,当地人都说:“这个人有点怪,有点疯,一定要去‘麻风村\’。”
记者:你想过会长时间帮助他们吗?
林强:下去看到村子的真实情况后,我想要帮帮他们。有3万元稿费刚拿到手,我就拿了出来,还发动了一些朋友。但当时我真没想到会这么一直帮下去,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联系,他们常给我写信、打电话。
记者:你的事迹是2007年才被媒体报道的。为什么那时你愿意接受采访了?
林强:我一直认为,做事情不是让别人记住名字,而是要让人记住做过的事情。我觉得帮助阿布洛哈村并不是什么值得到处宣扬的事。但是后来我想,通过媒体报道能让更多人来帮助阿布洛哈村。的确也是这样,这5年来帮助阿布洛哈村的人越来越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投入了很多帮扶资金。
记者:这5年村里有哪些变化?
林强:我的手机里曾经保留了一条阿达色贵发给我的短信,“林爸爸,我不怕穷。我要去打工挣钱给家里、给村里麻风病供养点……”这条短信是两年前他外出打工,在火车上发给我的。走出村子的人不只他一个,有的当保安,有的参军,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村里盖起了砖房,有了电动粉碎机、太阳能热水器,还建起了水稻、玉米、蔬菜和豆类、麦类生产基地。
记者:对越来越受关注的阿布洛哈村,你还能做点什么呢?
林强:村里荒地很多,那里气候好,我还想给他们送点花椒种子去,帮助他们科学致富。能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已经拍摄了上千幅照片,记录下村里的变化。
记者:阿布洛哈村不是你帮助的唯一一个地方吧?
林强:这5年我主要在跑藏区,已经进去28次了。2009年5月,我驱车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的120多个县市,拍摄了近万幅照片。在这次拍摄过程中,我发现甘孜州一些群众患有白内障。而医疗人员说,只需要1000元就可以让一个人重见光明,当时我就想帮助他们。当年10月,“林强边疆万里行个人摄影展”举办,中国银泰投资集团出资130万元收藏了展出的作品。拿到这笔钱我全部捐出来,100万元用于资助西藏大学品学兼优的藏族贫困大学生,另外30万元用于甘孜州300多名患白内障的贫困妇女和儿童的复明手术。
记者:为什么你能坚持一直帮助他人?
林强:我帮助的人,都是我在摄影过程中发现的。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感动着我。有位残疾人,依靠种植玉米,还供养一位孤寡老人。在他生活的村子里,80%以上的人他都帮助过。贡嘎山上的代课老师,坚守一所学校27年……我想用我的镜头,传递他们这种淳朴的感情和坚韧的精神。
记者:2010年你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摄影家”,你怎么看这份荣誉?
林强:我想是我的照片感染了其他人。大连海关的刘克训拿着我拍摄的艾滋病家庭照片,两次到凉山收养孤儿和帮扶群众。清华大学研究生杜爱虎看了照片后,到贡嘎山上当起了代课老师……我希望通过摄影能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帮助别人的队伍中来。
新闻推荐
列车上的“小童工”。看了照片就知道他不是童工。照片中的这位小朋友是列车上年龄最小的,名叫沙马依嘿,3岁,来自布拖县。其父母目前在内蒙古一砖厂务工,这次他将跟随两位叔叔前往内蒙与父母团聚。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