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凉山州马铃薯产业优势凸显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对马铃薯和花生在主产区开展补贴试点。被农业部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凉山马铃薯”近年来在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机制创新、大胆探索,凉山州马铃薯产业优势凸显。
凉山州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是四川省马铃薯主产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凉,雨水充沛、水质纯净,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薯块的膨大、干物质的积累和保持良好的品种特性,同一品种在凉山种植淀粉含量比其它地区高1~2个百分点。凉山州适宜种植耕地面积400多万亩,是西南马铃薯重点生产地区,所产马铃薯以品种纯、品质佳、口感好、产量高等特点而闻名。近年来,凉山州以特色资源为依托,把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项目、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切入点来抓,把马铃薯产业纳入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规模种植、集约发展”的产业升级模式,着力“五化”(种薯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推动,马铃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2014年,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226.7万亩,鲜薯产量349.6万吨,产值38亿元,薯农现金收入23.5亿元以上,马铃薯产业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良繁体系建设,推进种薯良种化
良繁体系建设是凉山州整个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该州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研为支撑、基地为依托的“四位一体”市场化良繁推广体系,加强突破性马铃薯品种选育、种薯繁育、良种推广、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创新与管理。一是抓品种选育。近年来,育成马铃薯新品种14个,占四川省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的一半以上。二是抓种薯繁育设施日益完善。整合农技推广、农业科研资源,成立了州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及州良圆马铃薯种业公司,组培室面积1500平方米,试管苗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苗,原原种生产网室面积63000平方米,可生产原原种3000万粒以上。2014年全州原原种生产量达到2336万粒,生产原种5543吨。建设原原种低温贮藏库300平方米、常温贮藏库5000平方米。三是抓种薯生产技术逐步提高。引进实施原原种雾培生产技术,在原原种生产上,试管苗下县级网室生产原原种;在原种生产上,原原种直接下地生产原种,提高了基础种数量、繁殖系数和脱毒种薯推广普及率。四是抓种薯推广机制不断创新。州级主要实施试管苗、原原种生产,县级主要实施原种生产,乡镇、村、社和农户主要实施生产种生产。目前,有7家企业在凉山从事马铃薯种薯生产、销售,推进了种薯生产经营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转变。
经营机制创新,推进种植规模化
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发挥优势、科学布局,优势优先、突出重点,围绕需求、建立基地,连片种植、规模经营”的原则,把马铃薯产业纳入“三带农业”布局,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优化区域布局,推动马铃薯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向规模基地集中、向种植能手和大户集中。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构建优势产业带。突出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操作性,优化区域布局,编制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确定了13个马铃薯生产重点县和154个重点乡镇,推进了马铃薯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二是依托企业带动主体,建设规模基地。紧紧依托企业、市场和营销大户,推进万亩乡镇、千亩村基地建设,建成万亩基地20个、千亩专业村560个,促进了马铃薯产业向规模基地集中,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三是创新组织形式,发展规模种植。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探索推广转包、出租、租赁、互换、转让等土地流转形式,推进土地向种植能手和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亩以上种植大户达2000多户。
技术集成创新,推进生产标准化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专用”的要求,坚持以标准化推动马铃薯产业上台阶,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生产方式,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一是强化质量意识,推进标准化管理。制定和完善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水平。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等关键标准化管理。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六良”(良壤、良种、良法、良制、良机、良灌),全面落实“脱毒良种、适时早播,增施磷钾、平衡施肥,深松整地、双行垄作,密度四千、垄土三次,综防病虫、科学管理”40字种植技术要领,发展以新品种推优、新技术集成、新农民培训等高效农业新模式,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产量不断提高,各地涌现出一批高产创建典型。布拖县高产创建万亩片平均亩产2670公斤,昭觉县挖方测产最高亩产4866.9公斤;实收全田1.01亩,亩产4422.7公斤。
加工营销齐发力,推进经营产业化
马铃薯产业发展上新台阶,生产是基础,加工是核心,营销是关键。狠抓“培育龙头、强化带动,多元开发、精深加工,培育中介、开拓市场,拓宽渠道、壮大营销,订单生产、促进增收”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提高马铃薯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一是强化带动,抓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引进了豪吉集团等13家龙头企业,建成大型加工企业16家、中小加工企业119个,年鲜薯加工能力达130万吨以上。二是规范引导,抓营销主体。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和营销大户,积极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着力提高薯农组织化程度。以经营马铃薯为主的营销大户发展到132多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壮大到1000多人,马铃薯专业协会达到171个,有力地开拓了营销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凉山马铃薯已远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三是创新机制,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引导农户采取出租、转让、转包、股份合作等形式,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壮大中介组织、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薯农组织化程度。
宣传推介引导,推进产品品牌化
加强 “宣传推荐、搭建平台,鼓励创新、自主完善,绿色创建、提高质量,注册地标、产品保护,商标注册、打造品牌”。一是搭建平台,抓品牌培育。“凉山马铃薯”被农业部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成功建成了15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注册了 “凉山马铃薯”证明商标。加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管、续报工作和 “凉山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使用。二是完善形象,抓商标注册。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加强商标注册、品牌保护,全州注册马铃薯加工产品商标10个,1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提高了凉山马铃薯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几年的努力,使马铃薯产业真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贯通一二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鲜薯产量达到410万吨、商品率达到65%、薯农现金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晓凡 殷显春
新闻推荐
2015南非中国年“美丽国家”中国—南非摄影展开幕 凉山州摄影家杨黎明带作品赴南非参展
杨黎明向南非朋友赠送西昌邛泸风光画册。本报讯6月4日,凉山州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杨黎明带着他的5幅摄影作品应邀参加南非中国年“美丽国家”中国-南非摄影作品展暨中国-南非国家年摄影交流。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