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博文接过好心人的资助款本报记者裴强摄本报天水讯记

兰州晨报 2011-08-29 17:31 大字

王博文接过好心人的资助款。本报记者 裴强 摄

本报天水讯(记者王兰芳)父母双亡,因一时间无法找到共同借款人,秋季开学就要升大二的兰州交大学子王元明因高额学费难以筹集,一时间愁肠百结。8月26日,本报以《谁愿担保贷款,让我完成学业?》为题报道了王元明目前面临的窘境后,引起社会爱心人士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除一兰州市民决定捐给他一年学费外,另有两名好心人愿意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

王元明家住秦安县郭嘉镇暖泉村,因幼年丧母,父亲含辛茹苦将他和哥哥、姐姐拉扯长大。2009年,姐姐和哥哥分别考入西安科技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秋季,他又顺利考入兰州交通大学。眼瞅着3个孩子一个个健康长大,父亲倍感欣慰。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王元明上大学两个月后,多年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的父亲撒手人寰。今年放暑假后,在得知孤儿贷款必须要有一个共同借款人后,他开始四处奔走求助。随着新学年开学之日一天天临近,始终没有一个亲戚或朋友愿意站出来给他担保时,面对负债6万余元且空无一人的家,如何筹到新学年的学费成了摆在王元明眼前最大的难题。

8月26日,王元明面临的困难一经本报报道,立即引起一些爱心人士的高度关注。一位姓常的先生打电话表示,无需任何人担保,他愿意借给王元明一年的学费6000余元。与此同时,兰州市民徐女士看到本报报道后,对这个父母双亡的孩子表现出的自立、自强表示了赞赏,她决定资助王元明上学直至毕业。兰州市民赵先生则表示捐给王元明一年学费。当天下午3时许,一位年届七旬、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一脸汗珠,拿着1300元钱来到报社。老奶奶说:“看到报道后觉得这孩子太不容易了,所以我决定力所能及地帮一下孩子!”当天下午3时许,一位姓安的先生和本报记者取得联系,决定今后3年每年资助王元明1万元。

当天下午,当记者把这一好消息告诉王元明时,他激动得哽咽难语,一个劲儿说:“谢谢!谢谢!我太幸运了!感谢《兰州晨报》,感谢这么多好心的叔叔阿姨帮我圆大学梦。我一定要读好书,做好人,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品格报答所有关爱我的人。”

另据介绍,在此之前,得知王元明面临的困难后,秦安县民政局和郭嘉镇政府资助了他2000元;甘肃重邦置业有限公司捐助其2000元。

■相关新闻

皋兰学子王博文获爱心人士捐助

本报讯(记者崔雪茜)尽管本报2011年度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已经结束,但仍有爱心人士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555,提出想帮助寒门学子步入大学校门。8月26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来到报社,将5000元资助款交到了贫困学子王博文手中。

据了解,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自4年前就开始资助贫困大学生,最早的受助对象今年已大学毕业并考上了公务员。今年由于他一直在外地出差,以至于“错过”了参加本报的助学活动,不过,他仍想赶在开学前资助一位学子。鉴于此,经过筛选,报社确定了毕业于皋兰县二中的王博文。王博文今年以502分的成绩考入甘肃中医学院,由于家中3个孩子都在上学,母亲又多病,全家人靠父亲一人务农和打零工的收入艰难维持生活。

“到了学校一定要好好学习,今后有什么困难给叔叔打电话。”亲手把5000元学费交给王博文后,这位先生说:“我没上过大学,现在有能力了就想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既帮助他们圆大学梦,也算了却我的心愿。”

新闻推荐

记者武永明对皋兰县忠和镇罗官村的多名村民来说

本报讯 (记者武永明)对皋兰县忠和镇罗官村的1000多名村民来说,2011年12月31日是个喜庆的日子,随着罗官村—小西湖(兰州汽车西站)城乡公交车的开通运营,罗官村结束了没有公交车的历史。当日...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