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深度合作,传递主流声音
在27日举行的齐鲁媒体新动能联盟成立座谈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媒体负责人进行了精彩发言,他们谈论的话题主要围绕技术、内容和版权等。在互联网时代,单打独斗已经不足以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凭一己之力也无法快速实现成功转型,借助联盟实现“抱团做大”,把地方主流报纸的声音传播出去,是大家的共同心声。
□聊城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编辑朱茂明: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版权保护很重要,发表文章碎片化传播很难取证。通过联盟可以更好地在版权保护上起到联合作用,希望能在版权合作方面更加细化。另外,对于现今的媒体来说,在技术提升上的合作需求更为迫切。
□莱芜报业传媒集团(莱芜日报社)副社长、党委委员孟海风:
传统媒体记者正处于接受适应新技术新平台带来的颠覆冲击、经历凤凰涅槃的痛苦过程之中。通过联盟,媒体之间开展版权、技术上的合作,特别是技术上的合作,对于地级市媒体来说,需求更为迫切。
□日照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李湘君:
齐鲁壹点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新媒体活动策划营销能力,都可以通过联盟进行更好地分享学习。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实实在在的机会和机遇,相信会迎来媒体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鲁中晨报副总经理徐博:
齐鲁媒体新动能联盟,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平台和机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不断和大家沟通在新闻采访、后台编辑、视频处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提高创意策划水平,站在市场最前沿,分析下一个互联网风口并快速占领。
□泰安日报社泰安晚报总编辑
泰安传媒集团全媒体中心主任董舰:
齐鲁晚报做了非常好的尝试,也给地级市媒体做了非常好的实践和借鉴。越是融合越能感觉到区域性合作的必要性。通过联盟,在技术、资源、融合方面的经验乃至教训,包括集中策划一些活动,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烟台晚报社副总编辑孙玫清:
齐鲁壹点有30多个技术从业人员,技术实力雄厚。对于地市报纸来讲,如果能在技术方面经常交流进行分享,还是有比较大的启发。省级媒体与地方媒体可以合作策划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形成一种较好的合作模式,让联合更紧密一些。
□德州日报社副总编辑刘同江:
联盟最根本的是内容方面的合作,联盟成员间做到互通有无,联盟有机制、成员有胸怀。此外,技术上也希望力量雄厚的媒体提供支持,提供更大的平台和空间,把优质内容整合、放大。
□济南时报总编辑赵治国:
区域传统媒体已经从竞合关系转化为深度合作关系。在互联网时代,下一步可以借助联盟实现“抱团做大”,把地方主流报纸的声音传播出去。版权合作方面,建议做好两方面,一是自己的版权维权要做好,联盟间在用版权时相互尊重;二是在应对共性问题时,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
□山东商报总编辑庞道峰:
我更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联盟提出要解决新媒体技术需求,齐鲁壹点在技术开发上的“经济适用”原则很有借鉴意义,建议形成一种经济适用标准。根据齐鲁媒体新动能联盟章程,要加强版权合作共同维护版权权益。如何保护?在这方面有探讨空间,建议探索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保护模式。
□胜利日报副总编辑李海峰:
对于规模不大的媒体来说,以一己之力去追赶技术的脚步,只能越落越远,而一些专业公司虽然有技术,但却没有“懂我们”的技术,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不同媒体之间打开地域、行业壁垒,共享内容、资源。
□生活日报总编辑、总经理廖鲁川:
联盟的成立利于媒体聚合流量、扩大传播力。建议成立之初先设定一些可执行、操作性强的小活动、栏目等,让联盟从小切口入手,一步步深入。联盟也可以说是项目的众筹,从技术角度讲,媒体融合对技术有哪些需求,这方面媒体最懂自己,要让这种需求和技术实现对接,就应当有一个变为现实的模板,倡议大家把这些需求进行分享,据此推动技术产品的生产。
□半岛都市报总编辑张辛: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凭一己之力很难实现成功转型。要成功转型必须要有海量的用户、信息、数据。但作为区域媒体又难以掌握海量用户和数据。因此区域媒体聚合起来很有必要,这其中最核心、最实质性的,是用户的共享。
□菏泽日报总编辑张宗善:
媒体融合需要技术支撑,但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技术公司开发的中央厨房系统与媒体需求不一定完全对得上,成本也较高。媒体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既能“对路”,成本又相对较低,因此建议联盟内实现技术共享。
按座谈会发言顺序排列
本报记者张玉岩马云云
新闻推荐
7月25日,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截至6月底,全市实现城镇就业902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