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亓昭英: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莱芜日报 2018-01-29 08:31 大字

□本报记者 李玉亮

▲亓昭英在查阅资料。

我记得小学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至今仍记忆深刻:“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武器,学生要爱纸和笔。”这些年来,我踏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不在乎环境恶劣,不顾及身心俱疲,目标就是改良祖国的土壤。之所以这样,因为我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孩子。

亓昭英,1964年生于莱城区凤城街道小曹村,1982年考入淮海工学院矿业工程专业。1987年被分配到化工部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1997年调到上海中昊钾盐工程技术中心工作。现为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钾盐(肥)与中微肥产业联盟秘书长。

▲亓昭英接受莱芜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

▲亓昭英为家乡、为《莱芜日报》送上祝福。

采访完亓昭英,她高兴地告诉我们,再过几天就要到加拿大看女儿了,可能要在那买房子,去帮女儿参谋参谋。“那就在异国他乡多玩几天。”“肯定不行的,没有时间啊,年后我还要到莱芜筹办‘中国(莱芜)生姜产业发展大会暨生姜展销会’。”她说。

已是知天命之年,且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为何还如此辛苦奔走?记者在《北方农资》杂志刊载她作的报告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两个字:使命。

一下课就挎起篮子去地里割草,100斤草卖5元,然后买块布做衣服,成为她最难忘的幸福时光

小时候,父亲对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好好上学,别像你娘一样,整天围着锅台转”。

尽管嘴上应着,其实心里没当回事。上初一、初二时,她上着课就走了神,开始盘算哪块地的草多。她一下课就跑回家挎起篮子、镰刀割草去了,攒够了100斤,就拿去卖5元钱。这钱父亲让她自己支配,她就自己买块条绒布做衣服。“那时我十一二岁,能穿件新衣服可高兴了,伙伴们都羡慕得很。”亓昭英说。

但到了1977年,亓昭英突然间不再割草了。因为那年恢复高考,她开始朦胧意识到,考大学才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由于收住了玩心,她顺利考入莱芜一中。“上高中时,我就铆足了劲,天不明就爬起来上学,妈妈则急急忙忙把煎饼塞进我书包里。后来上大学后,妈妈看见我的书包就哭。”1982年,亓昭英考入淮海工学院矿业工程专业,成为班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比我学习好的,都考了中专,比我差的,又复习去了。”

正所谓有所得必有所舍。1990年,亓昭英在南京化工学院培训交流时,她78岁的奶奶不幸辞世。谈及此,她不禁哽咽,“我从2岁就跟着奶奶,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老人家去世时,家里却没有告诉我。”

后来她也慢慢看淡了。“自学习矿业工程专业后,我才深刻认识了什么是生命的本源,自此也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亓昭英说。

亓昭英在博鳌新型城镇化发展大会上。

为试验钾肥的有效性,从小没种过地的她在莱芜租了14亩地,开始种玉米、小米等农作物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初,农民种庄稼是不上化肥的,有时候化肥堆到地头,农民都不用,导致很多人吃不饱。”亓昭英说起来就感到好笑。

后来我国开始大量生产并进口磷肥,农民误认为施肥越多越好,以至于过量使用,使土壤碱性加重和理化性质恶化。“钾是土地、植物和人需求量最大的元素之一,适量使用,可修复土壤品质,避免土壤中微量元素失衡。”亓昭英说。

但现实是,中国钾资源保有量很低,自给能力严重不足。1958年我国才生产出第一袋钾肥,2004年才有百万吨钾肥厂投产,现在产能才达到1000万吨,供给缺口很大。2008年,由于我国大量进口钾肥,世界钾肥市场价格飙涨,每吨达到5000多元。“我国可溶性钾资源严重匮乏,如果青海、新疆的资源开发完怎么办?中国农业怎么发展?中国人怎么吃饭?”“上帝是公平的,他关了一扇门,定会给你开一扇窗。”2007年,我国钾资源开发实现了革命性突破:难溶性钾资源已能转化成肥料。当时化工部的总工程师打电话给亓昭英,一再叮嘱她,一定要全力推动这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而能否推广应用,关键在于这种肥料是否有效?2009年,从小没种过地的亓昭英工作之余回到莱芜,在杨庄镇大桥沟村租了14亩地,开始用这种肥料试种玉米、小米等农作物,结果大获成功“试验证明此种钾肥特别好,里面含有70多种微量元素,特别适合现在的土壤。”为了进一步验证,除了西藏和台湾外,她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针对100多种作物做了试验,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农作物。

随后,我国钾肥自给率逐年稳步提高。“国外想卡我们的脖子也卡不住了!”亓昭英笑道。

在外奔波36年,积累了大量资源,时刻想着反哺家乡,去年她牛刀小试

“今年是中国钾肥诞生60周年,我们在筹办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准备打造一个‘万人智库\’。”亓昭英说。

在外辛苦奔走多年,积累了大量资源,总想着利用自己所长来回报家乡。2017年,她在农高区建了一个微工厂,目的就是为家乡土壤改良、农作物增产“开个头、蹚条路”。“微工厂就是一个培肥机,利用互联网测样、出配方,效果还不错。我曾想在莱芜成立一个技术推广方面的公司,但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手。”亓昭英说。

经过几年的策划筹备,今年她准备联合各方面专家和客商,在莱芜举办中国(莱芜)生姜产业发展大会暨生姜展销会。“生姜是莱芜的主要特色农产品。只要汇聚全国生姜技术、市场之力,完全有可能把莱芜打造成为生姜的全国聚散地。”她的底气在于,近年来,她利用上海的多家商超资源,销售了不少产自莱芜的好东西,比如近两年她与莱芜一家企业合作培育的“秦菊”。

“希望展会能成功举办,也了却我多年的一个心愿吧。”亓昭英道。

新闻推荐

莱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实现高质量发展

△1月17日,在山东阿尔普尔节能装备有限公司商用机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安装商用空气源热泵机组。核心提示在过去的一年里,莱芜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发展不动摇,狠抓产业振兴、项目建设、...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