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之间来一次人文之旅 听说过西泠印社吗?它是杭州的著名景点,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这次的讲述人韩红梅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教师,2012年9月—2013年6月,在杭州的浙江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就去游览了西泠印社。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除了美景,令她印象更深刻的是人文。
难忘西泠人文之旅
——— 一位教师眼中的西泠印社
□讲述人 韩红梅
本版照片由讲述人提供
烟雨朦胧入西泠
早就跟朋友约好去西泠印社游玩,天公作美,从早晨就下起了蒙蒙细雨。在杭州住久了就知道,游西湖最美是阴雨天气,烟波浩渺,山水迷蒙,如在画中。我们撑着伞,信步向西湖走去。一路上游人稀落,空气清爽。朋友几次提醒我放慢脚步,她哪里知道我早就向往西泠印社,迫不及待了。
一个精致的白墙小拱门上书:西泠印社。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黑瓦矮墙上。事物往往就是这个样子的。第一次听说西泠印社,是林芝老师告诉我的。那次听完林老师的课,我们一起去坐校车,眼看着校车缓缓开动却没坐上,林老师邀我去她家吃饭。路上聊起杭州好玩的地方,林老师说首先是三西:西湖、西溪湿地、西泠印社。我几次从孤山走过,看到那样一个“百年名社 千秋印学”的石刻总是疑惑,隐约感觉这里有我所不知的名堂。
后来在浙大公开课上看了陈振濂教授讲的《西泠印社》,才了解了它的历史与社会价值。这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创立于1904年)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学术团体。这里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种沉潜深厚、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种默默的、深厚的情感,不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不为任何外事、外物所影响,只为了心中的爱,对国学、美学、金石、书画等一切祖国的传统文化的爱。
曲径通幽见盛景
我见过苏州的拙政园、随园,都是不起眼的、极普通的小门,进去后却别有洞天。《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称之为“曲径通幽”。果然,步入小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开阔的鹅卵石铺地的庭院,有长着睡莲的水池,气宇轩昂的红楼“柏堂”,两边是精致的游廊,内有各种名家印章图表挂在墙上。
转过红楼,一个石龟趴在石阶旁的方石上,翘着脑袋,骨碌着眼睛,很是生动有趣。向上就是孤山了。山径的入口处又有一个石坊门,上书隶体“西泠印社”。拾级而上,苍苔青石,翠竹碧树,在迷蒙的水汽中鲜亮滋润。“石交亭”“仰贤亭”“鸿雪径”依次展现。转弯进入“小盘谷”。看那壁上的摩崖石刻,揣摩着古人的禅佛意境,登上了汉三老石屋。石房子飞檐翘角,是仿吴越国时期宝箧印经塔建造。石屋壁角对联曰:“西泠印结千秋社,东汉石传三老碑。”东汉三老石碑就在里面了。关于这石碑还有一段故事呢。
石碑在1852年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是浙江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刻于东汉建武年间(25—57年),被誉为“浙东第一石”。1921年,一日本商人欲买走,印社社员奔走呼号,周转筹款,最终以八千银元使国宝得以留在中华大地。择西泠隙地,建石屋储之。1922年,首任社长吴昌硕专此写了《汉三老碑石室记》。“三老神碑去复还,长教灵气壮湖山。漫言片石无轻重,点点犹留汉土斑。”
最难割舍是人文
石屋东面是华严经塔,也是石质建造,八角十一层,飞檐,檐角挂铃铛,是西泠印社标志性建筑。内刻有《金刚经》《华严经》及李叔同所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谒》。从塔前远望西湖,但见水波缥缈,山色空蒙,如在仙境。
饶塔而下,经过小龙泓洞,我们来到了印章纪念馆。西泠印社,起源于四位创始人对印章的热爱。印章,是立体的艺术。在对各种石头的把玩之中,选取自己钟爱的字句,以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刻于其上,是多么高雅、奢侈的事情!印章,发展到现代,已经不仅仅是诚信载体,它们首先是一群色彩各异、灿烂夺目的艺术品。颜色、质地、天然的花纹,让这些石头有了生命。主人根据它们的气质与自己的体悟,在上面篆刻文字,或是撰者自省之言,或是劝学之意,或是传达信仰,或是怡情悦性……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撰者精神世界的雅量高致。小小印章,大有学问啊!
走出纪念馆,顺阶而下,细雨依然在飘落。杜鹃花开在树丛里。走出北石坊门,回头望望,静幽的孤山,最适合藏这些石头。石坊门外的西湖,荷花刚刚擎起青紫色的花苞,荷叶倒是长得碧绿舒展,几只野鸭在湖边自在地游水玩耍。雨滴落在水面上,一圈圈小小的涟漪荡开去,那被雨滴打得婀娜摇动的荷叶,让我在湖边站了许久。
新闻推荐
(上接1版)在“深”上下功夫,做到深远谋划、深入攻坚、深度扶贫;在“严”上下功夫,做到严格责任、严格标准、严格监督,推动***、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年内基本完成脱贫任务。要坚决打...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