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校园点亮一盏“长明灯”

广西日报 2012-07-25 19:07 大字

本报记者 卢彬彬 本报通讯员 李晓成

如果把校园卫生安全比作杠杆,学生身心健康比作目标,那么校园医务室就是撬动这个目标的支点。而在我区乡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却因条件所限没有这样的“支点”。

去年,忻城县为解决寄宿制孩子就医难问题,实施乡镇卫生院医生进驻校园医务室工作制度,结束了全县21所寄宿制中小学2万多名住校生“小病基本靠挺,大病家长来领”的历史。

一项新制度

一批新校医——让孩子们有病“能”医

自2010年忻城县按照来宾市统一部署进行撤点并校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以来,全县中小学集中师资力量,学生管理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但生源猛增,使合并学校在疾控预防和学生就医困难方面的矛盾愈加凸显。孩子们往往得了小病、发生小磕绊就强忍着,引发高热等症状才由学校通知家长送医院就医。

孩子的“痛”牵动着各方的心,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年前,忻城县政府牵头,县教育局、卫生局联合,下决心破解孩子们就医难题。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乡镇卫生院派医驻校的有效机制——白天值班医生在卫生院照常上班,手机随时保持畅通,一有情况,学校立即通知医生前来问诊;晚上教师放学离校后,值班医生从18时到次日上午8时在校值班,全面负责在校生的健康安全。县财政为每个驻校医务室拨款1.5万元,配备基本药品和器材,并按照每人每天60元向值班医生拨发值班补助。

这项制度有效化解了县乡医生严重不足无法抽调力量到校任全职医生的问题,基本上可以满足学校健康安全的要求。

“医者仁心”。在教育局、卫生局的动员、推动下,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立即有20多名医生报名参加。截至今年年初,全县60多名卫生院医生参与此项工作,21所寄宿中小学实现医务室全覆盖,超过1000名学生到校医室就医。校园医务室也由单纯给学生看病,发展到为学校开展健康安全及生理卫生知识讲座,指导学校进行常见病防治和传染性疾病预防宣教等工作。

一间医务室

一盏彻夜灯——让老师服下“定心丸”

校园医务室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忻城县城关初中校长黄晓东向记者感慨:“有了校医,我们老师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黄校长回忆,2009年5月的一个夜里,该校初三男生小张忽然在宿舍上吐下泻,班主任和黄校长闻讯立即从8公里外的县城赶来,班主任同时给小张带了些自家备有的常用胃肠药。服药后小张似乎好些了,大家略略放下心;谁知,后半夜小张病情急转直下,黄校长和班主任急忙将小张送县医院就医,并通知小张的家长。检查后,医院直接下达了“食物中毒”的病危通知书!小张父母听后扯着班主任号啕大哭:“为什么不早点送医院呀?”20多岁的女班主任非常难过,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幸亏那晚小张经抢救顽强地挺了过来。家长的责问、班主任委屈的泪水,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打那以后,黄校长就再没睡过一个安稳觉。1400多个孩子的健康安全挂在心头,晚上手机一响,黄校长就担心“是不是又出事了”。

直到学校有了校医务室,望着黑漆漆的校园里那彻夜亮着的灯光,黄校长终于可以安心睡觉了。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7月3日的晚上,该校初一六班女生蓝小珍忽患急性肠炎,也是上吐下泻,同学们立即送小珍到校医务室。值班医生对小珍的病情作出诊断后进行了紧急处置,然后与班主任一同送小珍到卫生院就医。由于诊断正确,处置及时得当,小珍在卫生院很快恢复了健康,第二天就能回校上课了。

一颗小药丸

一片关爱情——抚平孩子身心的伤痛

果遂乡卫生院蓝经辉是忻城县果遂乡中心小学的驻校医生,她已经3天没回家了。每天9时到17时在卫生院上班,18时到次日8时到学校值班,一天24小时剩下的两个小时就奔波在卫生院到中心小学几公里的路上。蓝医生很想回家洗个热水澡,看看丈夫、亲亲孩子,“可是不行呀。刚好最近同事们都没空,没法参与轮班,所以就我一个人顶着。”

蓝医生告诉记者,乡村学校里很大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早已习惯了吃苦,一点小伤、小病往往自己承受着、强忍着。每次看到孩子们的小伤痛,她总是细心地为他们贴上一片创可贴,送上一些药。虽然医务室里都是平价药,但几片药剂、一点药水,蓝经辉从不忍心向学生收费。

一次,一个就诊的小女孩问她:“阿姨,你能借手机给我打个电话给妈妈吗?我很久没见妈妈了。”蓝经辉望着孩子的眼睛,忍不住流泪了。“这些孩子不光要医身、更要医心。我们多关爱一些,他们的伤痛就少一些。”

伸出手、奉献爱,让孩子远离病痛,这是忻城县每一位驻校医生的心得和体会。

6月7日夜里,四年级一班同学蓝小海高烧40度,一进校医务室就昏迷过去。蓝经辉用听诊器一听,小海肺部全是“罗音”,重症肺炎!立即就近送合山县医院!经过一天一夜抢救,小海得救了。合山医院医生告诉守候在病房外的人们,“再晚送来一会,孩子就可能没了”。那天走出医院,蓝经辉觉得“阳光特别明媚”。

苏醒过来的蓝小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告诉在外打工的父母:“爸、妈,我好多了。你们不用担心,现在学校有医务室啦!”

“虽然,财政每天有60元补贴,但若缺乏奉献精神,他们根本来不了,来了也做不好。”忻城县卫生局副局长罗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乡镇卫生院本来就缺少医生,驻校医生“两头跑”,不仅要在卫生院轮班、值班,还要夜里驻校、白天随叫随到,很辛苦。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驻校医生值班脱岗,没有发生过一起校园医疗事故。

一贴小膏药、几粒小药片,驱散的不仅是孩子们的病痛!黑夜,校园医务室里那盏不灭的灯,是学生的安全岛,是老师的安心枕!

新闻推荐

绿色扶贫,美了生态富了民

本报记者陈坤本报通讯员黄大华石漠化,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地球之癌”。居住于此的人,大多是扶贫对象。因为,生态病往往伴随着社会病——贫困。地处石漠化重点治理区域...

忻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忻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