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来宾模式”破解小水利“最后一公里”难题

广西日报 2011-08-01 21:15 大字

本报来宾讯 (记者/陈坤 实习生/罗婧)“今年初,全村翻新和新修了干渠5.6公里、毛渠12公里,直通田间,几乎覆盖了村里近2000亩甘蔗和水田,保守估计可增产两三成!”7月26日,来宾市兴宾区长叨村党支书韦凤恒手指纵横交错的水渠说,水渠均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全部是土渠加上年久失修,利用率极低,村民只能靠天吃饭,现在终于不用靠天吃饭了。

记者在来宾多个县(市、区)实地体验了这些备受农民欢迎的田间小水利:引水主渠道两侧,一条条细小而精致的渠道伸向田间,宽度只有二十几厘米,恰如人体的“毛细血管”,能够直接到达每一块田地,而且每块田地都有专属的进水口和排水口。

在来宾,这样的“毛细血管”更新工程于2010年正式启动,去年完成1239公里,今年计划完成1100公里,预计5年时间完成全市所有田间水利渠道硬化建设。在水利专家眼里,更新“毛细血管”正好解决了困扰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喀斯特地貌地区,存不住水,加上历史上的水利欠账,很多地方农田灌溉卡在最后一公里“瓶颈”处。

近日,前来调研的国家水利部专家认为,这一工程的实施,探索出了一条后发展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政府出资,村民商议规划水利渠道走向,自发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建设。专家还认为,来宾市充分征询民间意见,发挥民间智慧,将建好的水利工程交由工程所在村屯,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自主维护管理,确保了工程能长久发挥灌溉效益,形成适合农民自己的农村小水利建后管理模式。

“2009年年底前,来宾市共有0.1-1立方米/秒的渠道4754公里,但完成防渗建设的仅有1078公里,田间工程配套率只有30%左右。这‘最后一公里\’问题,导致许多灌区实际发挥效益的面积不到设计受益面积的80%。”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介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9年,来宾市先在忻城县进行了田间小型水利建设和使用的初步试验,总结经验后,于去年在全市推广。按照规划将完成5000公里小型水利渠道,有效灌溉面积将提高80%以上,届时,每年仅甘蔗一项增加效益就可达15亿元。

短评

深入群众 发挥民智 解决民难

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头戏”之一。而田间小水利又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纷繁复杂,数量众多,耗资巨大,一直是水利建设的老大难问题。

坚持群众路线,再复杂的问题也有解决办法。来宾市这个地处桂中旱片的城市,早在2009年就开始试验田间小水利建设使用路径,探索出了一条新模式:政府出资,农民出主意,并投工投劳,自主管理使用的模式,为解决关乎千家万户的田间小水利问题,提供了思路和经验。今年7月上旬,前往来宾视察的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水利建设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最后一公里”,与农民关系最密切的也是“最后一公里”。来宾市狠抓“小毛渠”建设,抓得准抓得好。

来宾在小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无疑是“深入群众,发挥民智,解决民难”的生动体现。

新闻推荐

桂中大地展宏图 红水河畔立新城

杨天台韦鹤群黄光荧文/图随着“三求”惠农工程、基层党建、城区警务改革等工作品牌在全国、全区打响,一些“来宾模式”、“来宾经验”得到推广,“天下来宾、来者上宾”的城市名片更加响亮...

忻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忻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