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执著追梦人——作家韦编联印象
韦编联1987年于南宁
●黄汝迪
32年前,韦编联先生刚担任《百花》杂志主编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编辑部办公室与他相遇。交谈到文学创作时,我不禁发出“起步晚矣”的感叹。先生却说:“不晚!”那时我已经40出头,先生已是知天命之年。他雄心勃勃地说:“我也是刚写小说,下决心通过写小说创造条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将来我的墓碑能写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韦编联之墓\’我就满足了。”当时广西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只有十多人,他还没有发表过一篇小说,想以此创造条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谈何容易!先生却掷地有声地说:“写小说再难,就算是一块钢板,我也要用我的笔钻出个窟窿来!”
勇攀高峰 大器晚成
韦编联先生当过柳州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刚调到柳州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负责秘书和经济调研工作不久,仕途看好之时,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梦”,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辞官从文,向领导打报告,要求到《百花》编辑部工作,令人佩服。
韦编联先生搞文学创作立志高远,他写了16个字的座右铭:“清心寡欲,自甘寂寞;博采众长,寻求自我。”后来就像他在七言律诗《台灯》中写的“名缰利锁抛身外,意浪情涛涌笔端”,便开始他的文学之旅。他知道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条件很高,便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作品,力争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艰苦的耕耘终于得到丰收的报答。他于1982年末写的第一篇小说就出手不凡,在《广西文学》发表,第二篇也是发表在省级刊物,第三篇参加“全国征文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二年,第四篇小说《洁白的金樱花》,更上一层楼,在《民族文学》发表,引起著名作家、《民族文学》主编玛拉沁夫的关注,先后3次当众说“韦编联的小说语言好”。韦编联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族文学创作理论讨论会”,玛拉沁夫曾单独找他谈话,热情鼓励,循循教诲。
此后,韦编联的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5年时间,发表中短篇小说20多万字。1988年,他的中短篇小说集《七色人生》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七色人生》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发行了25000册,南宁、柳州很快就销售一空。这本书特别受到广西高等院校中文系师生的青睐,他们读后写了不少评论,一位叫仲伦的读者在评论中概括韦编联的小说给他的印象:“真实、深刻、优美”。云南昆明学院教授黄毅博士,当年是广西师范学院大三的学生,读后写长篇评论《地域、民俗与环境——论韦编联小说的民族环境描写》,在《广西师院学报》发表,得了广西社会科学院颁发文学评论一等奖。在外省,《七色人生》出版23年后的2011年,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刘纪新博士还写了《韦编联的小说创作谈》一文,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发表,肯定“韦编联对小说艺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使壮族小说的艺术风貌更加丰富多彩。”该文还在互联网上传播,可见韦编联小说影响的深远。
小说集里的中篇小说《七色人生》,文学评论界公认是韦编联的代表作。特·赛音巴雅尔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进行评介,说这个中篇“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著名文学评论家黄绍清教授著《壮族当代文学引论》一书中,称这篇小说的特点是“五光十色的人生魔镜,凝聚浓缩的结构艺术,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明快优美的抒情笔调。”说韦编联“创作的小说颇富有灿烂的民族色彩,中篇小说《七色人生》便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力作,它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或是艺术技巧方面,都给读者多方面的启迪。”更令人高兴的是,这篇小说发表25年后的2013年,中国作家协会编55卷大型丛书《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七色人生》获编入选集的“壮族卷”,排在入选小说的第三篇。
由于韦编联小说创作的成就,1990年3月获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理想和誓言终于成为现实。老作家梁鲁等柳州文友都深为敬佩,梁鲁写信向他祝贺,信中说:“我们奋斗了大半辈子未达到的目标,你只用7年就达到了。”韦编联的成功,《壮族文学发展史》称他是“大器晚成的壮族作家”。
正当他按计划转入长篇小说创作,《风雨望江楼》写完初稿,退休年龄就到了。韦编联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之根在红水河畔,1996年,他毅然离开生活条件较优越的自治区首府南宁,回到故乡来宾,继续投入萦绕心怀数十年的文学情结,叙述红水河流在心中的人生故事。他说:“回到红水河畔搞创作,有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唱不完的赞歌,创作时心境特别开阔,精神特别振奋,思维特别通畅,常常进入‘无我\’境界。”长篇小说《风雨望江楼》34万字,三易其稿,历时6载,2002年完稿,2005年出版。这个长篇写的是红水河畔盘龙镇望江楼两代人的人生故事,塑造了卢苇、梁友三、银葵等众多人物形象,故事曲折,引人入胜,耐人寻味。黄绍清教授为其写了评论文章《不解的红水河情缘》,文中说,韦编联“撰著了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为壮族文学的光辉画廊增添光彩夺目独具审美特色的篇章。创作与汹涌澎湃的红水河结了不解的情缘。”
紧接着,由于创作激情的驱使,韦编联又写22万字的长篇小说《裙影缤纷》,展示4位女性在爱情、婚姻、友情和事业、家庭生活诸多方面一段段人生经历,颇为“惊魂动魄”。这个长篇还是思考人生,但在艺术风格上与前一篇完全不同,写得生活化,从容自然,举重若轻,反映了他对小说艺术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他的小说创作艺术可以说已经进入“无艺术的艺术”的境界。这个长篇在文学网站上发表,短短几个月点击量达8万多次,读者好评如潮,在文学网站的“全国征文大赛”中荣获长篇小说奖,2013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回到来宾这些年,先生称自己是“在文学土地上执着耕耘的老农”,他老当益壮,挥毫不止,成果丰硕,共写了2部长篇小说,40多篇散文,300多首诗词,约100万字,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第二个高峰期。
一专多能 文体作家
韦编联主要是以小说创作的成就确立自己的文学地位,而在散文、诗歌、诗词、民间文学(故事、民歌)、楹联等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研究,也有功底,样样皆能,均有成就,作品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可称一专多能的“文体作家”。
散文方面:有《韦编联散文选》面世,散文《说“门”》获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编入《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
诗歌方面:24岁发表诗歌,曾在《广西文学》发表过组诗《红水河情怀》六首,得到评论家好评。
诗词方面: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清心斋诗词集》。词《沁园春·迁江道中》和七绝《眺玉屏山五马峰》入编广西诗词学会编的《八桂四百年诗词选》。《沁园春·大禹治水》参加中华诗词学会和扬州市委举办扬州杯“建党9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获奖。2009年来宾市红水河文化艺术节前夕,在《来宾日报》发表组诗《桂中情怀七律三十三首》,很具功力,在学界颇有影响。
民间文学方面:主编《瑶族民间故事选》,获“全国优秀作品荣誉奖”。整理的瑶族民间故事《布洛陀》已出版。以民歌体创作的叙事长歌《双飞燕》,《壮族文学发展史》以9页5000多字的篇幅进行评介,颇多赞誉。楹联界并不多见的长达360字《合山风物人文长联》,在《桂中日报》发表。
文学理论方面:他在1986年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全国首届民族文学创作理论讨论会”上作题为《对‘时代眼光\’的思考》发言,针对当时广西不少作家在小说创作中的实际,提出民族文学的“三性”(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创作中要有“三个眼光”(时代眼光、民族眼光、艺术眼光)。这个发言还在《民族文学》头条位置发表。在诗词创作理论上也有较深的研究,他写的《谈传统诗的意境》,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中华诗词学术研究院等4个单位根据他在诗词创作和研究的成就,授予他“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称号。
以上的“多能”和成就,又促成的小说语言丰富多彩,小说风格富于诗性美,刘纪新博士甚至说,韦编联的一些短篇小说如《雪白的梦》已经“诗化”。民间故事进小说是他的创造,《壮族文学发展史》和《民族文学》都作了肯定。他还把诗词、对联引进小说,作为思想描写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使人物形象更有立体感。
厚积薄发 源远流长
韦编联在文学上“大器晚成”,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民族文学》曾发表题为《厚积薄发,源远流长》的韦编联访谈录,标题8个字,道出了韦编联成功的奥秘和真谛。
韦编联在学校只读过6年书,小学未毕业就考取初中,初中读了3个学期即参加工作,没有一张毕业文凭。他读书勤奋,记忆力强,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了不少古文和古典诗词,有的书能整本背诵,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功底。他从小就养成自学的兴趣和习惯,又摸索了一套自学方法。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大部分用在读书上,并持之以恒。
先生读书内容很广泛,有古今中外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诗词、戏剧、楹联),有政治、哲学、经济学、历史、语法修辞、文学理论,还有书法、美术、音乐作曲等等。为了写好小说,他特别对诺贝尔文学奖20多位获奖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从结构、叙述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认真细致地研究。他深知语言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在读书时非常注重研究学习小说语言。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丰富的生活阅历给他准备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先生系广西合山市人,少年时代在红水河畔生活,17岁参加工作,21岁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次运动都亲身经历。在农村工作8年,编联担任过区、乡主要领导职务,他平易近人,和农民、农村基层干部交朋友,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县里和地区搞文化工作15年,对文艺界很熟悉。特别是他早就立志搞文学创作,为做好创作准备,平时注意以文学眼光观察生活,又用文学语言写日记。由于生活素材的丰富,又有理论指导,创作构思中找到了最佳角度,用有特色的语言来表达,保证了创作的成功。他的作品一再证明:凡是写得较好的作品,都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心系民族 甘作奉献
韦编联是一位民族意识很强的壮族作家。1998年中国现代文学馆落成时请他题词,他写道:“思考人生,思考我的民族,永远是我的文学主题。”他努力搞创作,为壮族文学殿堂添砖加瓦。同时考虑要发展繁荣壮族文学,重要的是培养青年作家,壮大壮族作家队伍,提高作家的素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广西办了以培养少数民族作家为宗旨的《三月三》杂志,杂志社负责人黄勇刹提出调编联先生去当编辑,先生毫不犹豫地只身前往。在编辑工作中,先生留心发现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作者。现任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长黄佩华,先前曾在《三月三》发表一个中篇小说,先生是责任编辑,发现他有发展前途,建议领导把他调来当编辑。黄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写出了不少好小说,成为有影响的作家,是广西作家的实力派。青年作家凡一平当年经时任副总编辑的韦编联考核后,调来《三月三》当编辑,后来凡一平写长篇小说和电视剧剧本都有名气,成为广西作家的中坚力量。
为了举全体壮族作家之力,共同为发展繁荣壮族文学作贡献,韦编联同韦文俊等几位作家提出倡议:成立壮族作家组织,得到广西、云南、黑龙江180位壮族作家的共识和响应,于1987年6月成立了“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韦编联当选副会长兼秘书长,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促进会自筹经费举办了“壮族文学奖”,这项活动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在首届壮族文学奖颁奖大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唐达成发来贺词,派代表到会指导。《民族文学》主编、著名作家玛拉沁夫亲临祝贺,《人民日报》等报刊都发了消息。至今“壮族文学奖”已办了6届,此外,还多次举办壮族文学研讨会。
促进会还给经济有困难的青年作家资助学费,到上海复旦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作家班深造。韦编联带领大家用业余时间,向有关单位承包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来筹集这项经费。
韦编联时刻关心壮族文学和壮族作家在全国的地位,曾不失时机地向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建议,多加关心和解决广西作家入会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壮族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壮族作家队伍不断成长壮大,韦编联是作过贡献的,功不可没!
30多年来,文学的执著追梦人韦编联先生是我的榜样,我在文学道路上一直得到先生的指引。我写的《八寨狂飙》和《咆哮的叠水河》两部影视文学剧本,在先生鼓励下,参加“北京民族电影节”征文比赛,结果双双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视文学剧本奖”。先生为此十分动情,填了《凤凰台上忆吹箫·翰墨深宵》词一首表示祝贺和鼓励。我视先生为良师益友,先生亦引我为知己。他在《三角梅秋放感赋并寄汝迪》诗中写道:“自甘寂寞不趋炎,秋露滋花色更鲜。志趣相投为友伴,心魂顿觉释孤单。人生有限清狂度,世事无端淡泊观。知己难逢思秉烛,飞觞同醉抱诗眠。”这是比金子还珍贵的感情。此时此刻,我也得了两句发自肺腑之言:“卅年一觉文学梦,赢得半生师友情!”
新闻推荐
今报来宾讯(记者黄必成)6月3日,自治区检察院的腾讯微博“广西检察”发布两条消息称,日前,来宾市人民检察院决定,依法对原合山矿务局局长、合山市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
合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