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造全国一流食用菌基地 ·十佳项目
——探访邹城恒信食用菌智能产业化项目
本报记者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张长青韩强刘琦
“我们恒信食用菌智能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一期日产金针菇120吨,是目前全国金针菇单体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企业。”邹城市山东恒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燕谈及项目建设时充满自信。该项目在全市重点项目现场观摩评比中荣获十佳项目。
在项目建设中,恒信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引进了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先进食用菌控制工艺流程、设备及配套温、光、水、气全自动智能化控制系统,力争建造全国一流的集研发、培育、加工、销售、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生态食用菌基地。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项目在前期基础建设中面临一些困难。由于食用菌培育厂房受全自动智能化控制系统控制 ,需要架设双回路电源保障全天候不间断供电,涉及供电部门审批、资金拨付、占用耕地赔偿等一系列问题。为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当地政府积极协调,一方面协调供电公司优先审批并施工,确保企业用电保障;另一方面成立工作小组,向村民讲解政策,对所占村民耕地进行统计测量协商。“当时,政府工作人员就驻扎在企业现场,遇到什么困难就帮助我们解决什么困难!”
让徐燕记忆深刻的不仅是电的问题,还有水的问题。食用菌的培育对水量需求非常大,由于项目驻地没有铺设供水管网,单靠企业内部的供水井远远达不到生产需求。大束镇政府与项目方积极寻求破题之法,通过请专家勘测论证,决定采用有偿共享使用附近村庄水源的方式来解决企业用水问题。为消除附近村集体担心影响群众用水顾虑,政府多次派人入村开展沟通,向村民分析政策,宣传企业将为村庄发展和群众就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村民支持。据介绍,项目涉及到的三个村庄今年年底平均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余元,改变过去企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增收“两不相干”的现象,也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大企业的落地,受益的不止村集体,更给群众带来了好机遇。“之前一直在家务农,就靠着家里几亩地维持生活,在项目投产时村里推荐我到这里工作,不仅上班有工资,还不耽搁照看孩子和干农活。”现在已经是包装车间班长的蒋庆洪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产业工人,一年可以拿到5万元的工资。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也吸引了部分在外的高层次人才来厂就业。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程艳青,就是看中了恒信的企业文化和发展前景,放弃了在上海的工作机会,成为恒信的一名技术骨干。
恒信食用菌智能产业化项目同时延伸带动了食品加工、生物菌肥、纸品包装等10余家下游企业发展,辐射带动附近10余个村、700余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了企业发展、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徐燕介绍,恒信将加快蟹味菇、白玉菇项目建设,打造日产金针菇150吨,蟹味菇、白玉菇各50吨的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真正实现让农业增值、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目标,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梁琨鲍童摄影报道今年6月,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