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公车改革这一年,他们“新生活”过得蛮不错单位不配车,出行也挺方便的
工作人员正在验车(资料图)。济宁车改这一年,参改单位的公务出行有没有受到影响?基层公务员的交通补贴是否够用?“丢车”干部如今怎么上下班,本报采访了多位参改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畅谈车改后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孔令茹汪泷
基层公务员:
每月500元车补
基本满足公务出行
张健(化名)是邹城某镇街一位基层公务员。2016年7月份实行公车改革后,他的工资条上每个月多了500元的公务交通补贴费。这一年工作下来,张健觉得这500元基本能满足日常的公务出行。
作为一名镇街基层公务员,张健日常的工作多是联村、联户、维稳等工作,一般情况下他会选择驾驶自己的电动车或电动汽车出行。有时,事情紧急他也会选择乘坐出租车。“公车改革后,专门买了一辆价格适中的电动汽车,既能作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也能用来公务出行,每月的交通补贴也能够满足车辆的相关费用。”张建说。
“如果有秸秆禁烧、环保督查等应急公务,可以申请单位里的应急公务车辆,公务出行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张健告诉齐鲁晚报记者,目前他们单位共有两辆实物保障车、三辆应急公务车辆,基本保障了单位工作人员的日常公务出行。
记者了解到,张健所在的镇街镇域较小,大约20多分钟就能下村,这也让他们的日常出行简单了想许多。但张健同时也提到,镇域较大的镇街基层公务员,选择自驾联村、联户时费用相对较高,而公交、电动车出行又费时,时间一长比较容易出现下村频次减少的情况。
县级干部:
有事统一约车
工作效率增加不少
对于公车改革,济宁市某单位的一位副县级干部对此竖起了大拇指。他告诉记者,以前单位里虽然有好几辆公车,但如果领导干部们都因工作需要外出时,往往车辆周转不开。“说句不好听的,还可能会因此而闹些别扭。”该领导坦言。
单位公车全部取消之后,不仅用车可以直接通过公车平台申请派车,而且每个月还能发放一定的补贴。这位干部直言,相比以前单位有公车时,如今他的出行反而更方便了。“既然有了交通补贴,所以有突发的工作要去,着急的便打车,不着急的便坐公交。”他表示,领导干部们之间关于单位公车使用的“争执”也不见了。
当然,也有领导干部表示,单位公车取消之后也带来了一些工作不便。一位以前有公车的正县级干部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毕竟平日里工作非常忙,经常电话不断,但因为取消了公车,所以很多出行都要自己开车。“接打电话就非常不便,赶上一些紧急的工作需要部署,也不是很方便。”
但这名正县级干部也对公车改革给予了很高的认可。他表示,除了个人工作便利上的一些变化之外,更多的时候公车改革让机关单位的工作效率增加不少。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公车全部统一收归之后,为政府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源的节约都带来了很大改观。
参公事业编人员:
虽没车没补贴
该干的也得好好干
在本次公车改革中,有一部分参公单位中的事业编制人员处境比较尴尬,他们已经参加了车改却未享受车补,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层”。
“没车没补贴,咱们该干的也得好好干,干工作不能因为没补贴就不开展了。”某县政府一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焦某说,如果近距离出差,他会选择公交、公共汽车等方式出行,按照单位规定,这样的出差费用可以报销。但由于工作需要,他也经常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出门办事,这部分私家车的费用要由他个人承担。
邹城某镇街工作人员开玩笑说,目前这部分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是在“靠觉悟工作”。令他欣喜的是,目前他所在的单位事业编制人员工作仍很认真、投入,并未因为补贴问题而怠慢工作。
“如果日后事业单位及参公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也纳入车改交通补贴范畴,那么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了。”这位工作人员说,目前为了鼓励这部分参公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一些经济情况较好的镇街,会选择自行给这部分事业编制人员发放交通补贴。
新闻推荐
今年是全省检察机关“六型”基层院建设年,邹城市检察院紧紧围绕上级院决策部署,拓宽思路,创新“三点一线”工作法,助推创建工作精准高效。紧扣“着力点”认真落实上级院决策部署,结合邹城检察实际,认真...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