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公共祠堂,大庄二村30余亩墓地变耕地

农村大众报 2016-03-30 00:32 大字

“村里的公共祠堂还未完全建成,就已经有村民主动要求把家人骨灰安放进去,马上就到清明节了,要加快进度。”3月18日,邹城市峄山镇大庄二村党支部书记姜豪督促施工队尽快收尾。

说起建设公共祠堂,姜豪介绍,村子离老坟地有近3公里的山路,村民祭祖不方便。而且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老坟地”成了一大难题。祠堂建成后,将统一殡葬仪式、统一安放骨灰,不仅节约土地,还减轻村民负担。

建公共祠堂

30余亩墓地变为耕地

“中国自古便有入土为安的殡葬传统。在一些地方,墓地是否排场甚至成为评判子女孝顺的标准。”姜豪说,传统的土葬给村民带来沉重负担。

“我们村的公共祠堂按照规划共建设7间平房,占地不到1亩。村里老人去世后骨灰全安放在这里,不再往农田里安葬。”今年78岁的刘茂根老人参与了祠堂的修建,也见证了大庄二村这些年的风俗变迁。

大庄二村公共祠堂的建设经费通过政府扶持、村委带头、村民捐款的方式筹集而来。姜豪作为此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对其中的困难深有体会:部分村民觉得建设公共祠堂没有意义。

为了征得全体村民同意,姜豪和村红白理事会的负责人一起,挨家挨户向村民解释,让他们了解建立公共祠堂对改变村容村貌的作用及其服务村民的功能。沟通工作持续了三个多月。2016年春节后,终于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不少村民开始捐款出力。

“公共祠堂建成后,同村人去世后放在一起,有归属感,祭奠时也比较方便。此外村里还打算在祠堂前建立遗体告别室,让治丧活动变得更加文明。”姜豪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还将出台政策,鼓励村民自觉、自愿退出传统土葬,并把先人们迁居新家,届时大庄二村将有30余亩墓地变为耕地。

成立红白理事会

丧葬从简写进村规民约

早在2007年,大庄二村就已经成立红白理事会,要求村民红白事一律从简,并把丧葬简办、不用棺材和戏班、减少酒席等主要条例写进了村规民约。

“不择日子不雇乐,各种程序要简化,吃饭统一大锅餐。”姜豪介绍,目前,这项制度已经在该村实行了9年,但在一开始村民都不接受,村民王成乐是第一个在村里按村规民约里的条例办的。

“村民愿意丧事从简,但是都丢不下面子,不敢带头改变传统,我第一个节俭办丧后,再这样办也就不难了。”王成乐说,其实大伙儿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不用木棺可节省3000元,不立墓碑可节省1000元,减少酒席、戏班等至少节约4000多元。

自王成乐办完家中丧事至今,大庄二村先后又有20余家办过丧事,但没有一家是大操大办的。

姜豪介绍,大庄二村红白理事会由村民投票选举产生,有会长、副会长、理事,制度完善,分工明确。“村里谁要是不按照红白理事会章程办事,大伙儿都不帮着忙活他家白事。”红白理事会负责人之一王丰启说,据悉,自大庄二村建立红白理事会以来,全村的丧葬风气为之一变。按每场丧事前后大约能节省开支5000元来算,9年的时间,丧葬从简制度为该村村民共节省近15万元的开支。

新闻推荐

客户急需住院押金农行邹城支行上门服务解困

近日,客户徐某家人来到农行邹城市支行东滩路分理处,说徐某年近80岁,近期突发脑梗,在该网点有定期存款2万元,急需用款交押金,但是由于其母亲病情严重不能提供密码,请网点协助。得知这个情...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