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伏羲故里在凫山小考 渠志冰 冯君斌

滕州日报 2015-07-07 22:49 大字

今天,我们已经无从准确得知鲁僖公重修伏羲庙的具体情况。但我们确信负有祭祀自己先人重任的须句国内是应该有伏羲庙,可能还不止一个,而且应该就在凫山一带。

《诗经·鲁颂》在赞叹鲁国山川形胜时,将凫山与泰山、蒙山、龟山、峄山并列为鲁国五大名山。这说明在古代或者远古时代的凫山,其影响之大,非同一般。凫山如此有名是因为山高、峰美?抑或是林密、泉洌……这些,在今天看来好像全然不是。当我们站在大坞镇染山脚下的洪山口旅游区,再次仔细端详那座古老的伏羲庙时,伏羲与凫山才真正自然地走到了一起,这一切的疑问也仿佛有了最合理的答案:伏羲的故里就在凫山一带。

羲皇故里在甘肃天水,这似乎已有定论。但学术界却一直有争议,河南说、陕西说、甘肃说等说法莫衷一是。郭沫若却持山东一说,他虽未指出伏羲故里具体在山东的什么地方,但他为我们划了个大概的区域——山东南部。蜿蜒于鲁南大地的凫山山脉就在这一区域。根据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伏羲故里当在凫山一带。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依据。

首先,让我们先来谈谈伏羲。伏羲,又作伏牺、伏戏、包羲、庖羲、太嗥、春皇、木皇等等。之所以有这么多称谓,主要是由于上古没有文字,先民事迹多赖后人口耳相传,出现转音。后来见诸文字,按音署字,便出现不同称谓。虽然称谓不同,但却带来远古的大量信息。如春皇、木皇,说明伏羲出自东方。《帝王世纪》:“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东方是哪里?古代的东方,就是指山东一带。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伏是氏族名号,出自于风姓,羲,雄也,皇也。伏羲,意思是伏氏之雄。因为“凫”、“伏”音同,我们有理由相信伏氏这个原始部族因躲避洪水择高处而居住的凫山也就称为了伏山、伏羲山。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凫”字虽较为生僻,当地老百姓却很少把“凫山”写作“伏山”,难道是我们搞错了?,众所周知,“凫”为鸟名,伏羲又是东夷族部落的一支,而恰恰东夷族部落就是以鸟为图腾。千百年的那份执着与坚持,不正向我们准确无误地传递着这样的远古信息:伏羲部族是一支以“凫”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伏羲就是“凫羲”,他可能就是以居住地来命名的,伏羲就是凫地之雄。

既然伏羲的故里在凫山一带,那么他的子孙也理应“生于斯,长于斯。”《左传》有这样的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皓与有济之祀”。这也就是说,太皓,即伏羲,属风姓,在济宁一带,其后裔有任(济宁)、宿(东平一带,后南迁宿迁)、须句(邹县南)、颛臾(费县)四个小国。有人考证,春秋时鲁南地区的风姓古国须句就在凫山一带。鲁僖公母亲属风姓,告诉僖公保护好四个小国,管好对太皓(伏羲)的祭祀,因此僖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重修伏羲庙。

今天,我们已经无从准确得知鲁僖公重修伏羲庙的具体情况。但我们确信负有祭祀自己先人重任的须句国内是应该有伏羲庙,可能还不止一个,而且应该就在凫山一带。

其次,我们谈谈伏羲庙。甘肃天水伏羲庙明确记录始建于明正德年间。那么染山伏羲庙始建于什么年代呢?明万历《邹志》说“人祖庙,祀伏羲,亘古今存”,“亘古”有多古?我们迄今所能看到的资料记载都说是“重修”。现存放于滕州市博物馆,染山出土的刻有“唐朝二次尉迟敬德监工”字样的一块石碑,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染山伏羲庙是唐太宗皇帝敕令重修,而且监工者就是那位和秦叔宝一同被老百姓尊为“门神”的尉迟敬德,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染山伏羲庙早在唐代就有了,而且它的位置非常重要。唐代以前呢?汉代《元和志》中载:“相传女娲生于承注山,下有女娲庙。”承注山就是凫山的主峰。但凡供奉伏羲的地方,必然也要供奉女娲,这可能也是我们知道伏羲庙俗称爷娘庙的原因。这一点在滕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也可得到证明,伏羲、女娲是数量最多的画像内容之一,并且都是双双出现。《魏书》记载,高平有伏羲庙。可见两城伏羲庙在两汉已有之,魏时作为名胜记载。这同样可以印证汉代的凫山一带已经有了伏羲庙。联想到公元前631年鲁僖公重修伏羲庙的记载,我敢断言:染山及其周围的凫山伏羲庙群是中国最古老的伏羲庙,它经历了从“宗庙”到“神庙”的漫长的渐进式演变过程,并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伏羲也完成了从历史人物到神话人物的嬗变。

再次,在凫山一带,关于伏羲、女娲的遗迹众多。沿微山湖东侧不足100里的范围内就有8处纪念遗迹,即邹城街内的爷娘庙,峄山的女娲洞,郭里集的爷娘庙、伏羲墓和女娲墓,两城陈庄伏羲、女娲陵,滕州大坞染山伏羲庙,峄城的女娲冢。伏羲、女娲遗迹分布密度这样大,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是罕见的。大量的文化遗存在一个地方如此密集出现,我们认为绝非偶然。而当我们把这些遗迹在地图上一一标出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些遗迹都是沿凫山山系逶迤展开的。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伏羲文化核心部位就在滕州大坞镇境内的染山、于山及东西凫山一带。这里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体验中华始祖——伏羲女娲文化的首选之地。

第四,在凫山一带,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较多。至今在凫山一带仍流传的一首民谣向我们讲述着“滚磨成亲”的故事:古洪荒时代,洪水泛滥,世上已经没有了人烟。唯独伏羲与妹妹女娲生存下来。为了繁衍人类,盘古命其兄妹结为夫妻,他俩不肯,后来想个占卜的办法,让伏羲、女娲各在东、西凫山二个山头上,每人持一扇磨,从不同的方向往下滚,如果合到一起,就担起传留后代的任务。开始两扇磨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但到山下两扇磨却改变了方向,在两山之间洼地处相合在一起。伏羲、女娲不敢违反上天的旨意,于是结为夫妇,生了许多儿女,成为我们的祖先。这个传说故事虽近乎神话,但向我们传递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一,人类之初,世界上曾经出现过全球性的大洪水。这点在国内外都有类似的传说,并已经被地理科学家所证实。其二,凫山地区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先民活动的踪迹,是最早的先民生活的聚集地之一;其三,伏羲、女娲及其部族就生活在凫山一带;其四,伏羲、女娲完成了群婚制向对偶婚制的转变,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代的“爷娘”。

第五,在凫山一带,与伏羲、女娲相关的地名俯首可见。凫山西峰有伏羲画八卦的“画卦台”,山下庙东村村南有传说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的遗址——老磨台,染山前的古路旁刻在石头上的“洪山口”三个大字,伴随着呼呼的山风,我仿佛听到了“东凫山、西凫山,天连水来水连天……”那首古老的歌谣。伏羲定都于陈,死后,葬于凤凰山前的伏羲陵,陵后有“圣母泉”,最让人称奇的是陵前的庄名就叫陈庄。染山伏羲庙北是邹城市的古路口乡,古路口之名,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悠久。除此之外,伏羲庙前的于山“九女坟”曾引起我的浓厚兴趣,这是一条最能反映伏羲在凫山的重要信息,以往却被严重误读。伏羲女娲的母亲叫“华胥”,《拾遗记》云:“华胥是九河神女。”据此我们推断“九女坟”应为伏羲、女娲的母亲之坟。母亲长眠于此,伏羲、女娲又岂能离得太远?

可以肯定伏羲的故里就在凫山一带。也许后来,伏羲的后人沿着山前古路出发,越黄河,过潼关,跨天山,一路向西。从此“伏羲”走遍了华夏,“龙的传人”走向了世界。

新闻推荐

齐商银行济宁分行开设第二家支行

...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