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邹城退耕还林
□吕光社报道3月12日,邹城市郭里镇林业站副站长杨延明(右)在核桃园指导农民刘胜利给核桃树压枝。□本报记者姜国乐吕光社张誉耀 本报通讯员张长青
编者按本报4月6日一版刊发《退耕还林换得林果绿满坡》,报道了邹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的做法。记者就此深入采访,进一步解析邹城退耕还林的前前后后,写成这篇观察报道,以飨读者。
阳春三月里,碧树摇春风。在邹东百里乡野,果树抽出绿叶儿,透着生机。春晖下,人们平整土地,增施底肥,管护苗木,忙得不亦乐乎。
邹城市境内,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多年深受“小产业、低效益”的困扰。而如今,邹城全市高标准经济林基地已达61个共8万亩,栽植各类优质果树4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造林成活率由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惠及9个山区镇171个村1万余户,初步走出了一条“农民得实惠、政府得生态”的双赢之路。邹城是如何做的?
一问:为啥连续补贴四年?
“山岭薄地,一年一季。”这曾是邹东山区流行的土话,当地农民多种植花生和地瓜,每年每亩的收成不过六七百元。如今,连绵的山坡上种上了果树,绿意盎然。这源于2012年春天邹城启动实施的“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目的是保护好青山绿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原来跟着电力公司打工,后来觉得年纪大了、不愿意出去了,恰好2012年春天市里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市财政给林农发补贴,连续补贴四年,我就承包了村里近40亩地,种的全是核桃。”郭里镇屈北村村民、46岁的刘胜利正在给自家核桃树修剪、拉枝,手法娴熟。“为保护果树生长,去年第一年挂的果全掐去了,今年就会有收成,每亩四五千元不成问题。”
记者了解到,为调动农民种植林果树的积极性,邹城市从经济林建设当年开始,连续给林农补助四年,第一年根据不同树种每亩补助500元或300元,第2年至第4年每亩分别补助200元。
为啥先多后少、连续补贴四年?邹城市委书记张胜明解释:种植果树投资较大、收益周期长,假如没有政府资金补贴的优惠政策,很多农户会承担不起,好几年不见效益,还不如外出打工,农民自然没有积极性,而到第四年果树结了果子,有了经济收益,农民自然有动力,管理起来也上心。政府从“花钱买树苗”向“花钱买活树”转变,农民种果树则由“要我退”、“被动退”变为“我要退”、“主动退”。
“我们从上世纪60年代就种果树,曾是附近有名的富裕村。”峄山镇沈庄村的山岭上种满了苹果树,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圣国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计得边查看驱虫灯边介绍,“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果树老化,加上很多人外出打工,林子疏于管理,收入减少,便渐渐荒废。”而有了林果树补贴后,沈庄村便“重拾旧业”种果树,他们全社统一种了600余亩的苹果树,并准备借助峄山旅游的优势,发展观光旅游。
二问:农民如何得实惠?
奖补政策带动了农民林果种植积极性。截至目前,邹城高标准建设经济林基地61个共8万亩,市财政补贴已达1.4亿元,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振了农民种植林果树的信心。“过去一些镇村也组织过果树栽植,但没有进行土地流转,多是一家一户、一亩半亩的零星栽植,农民在果树管理上的精力不足、技术不够,果品质量不高,缺乏抱团发展的市场竞争合力,导致收益较低,多有‘果贱伤农\’问题。”邹城市林业局局长刘芳表示,“只有形成规模效益,形成市场优势,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邹城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多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确保退耕还林区域相对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对不愿意种植林木的农户,经村集体评估可以置换土地。
那么农民如何得到真正的实惠?
“村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既能收到每亩800元到1000元的租金,又能打工赚钱,学技术。如果以土地入股还能参与年底分红,比自己种要划算很多。”峄山镇林业站站长苑举立介绍,大家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普遍很高。
“我们以‘村级信用联盟\’的运作形式,对‘退耕还林\’农户、公司或者合作社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政策,市财政第1年对其贷款全额贴息。”刘芳介绍,此外还鼓励他们自愿参加保险,市财政承担保险费用的50%,减少重大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大片林区,邹城市根据地形和树种不同进行区域规划,整合水利、交通、农业、国土、林业、供电等部门资源,进行全配套服务建设,解决果树浇水、用电、运输等问题。在退耕还林区域实施的配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实际投资额度的60%予以奖补,修路架桥,挖渠通电,免费提供有机肥,保证了“水电林田路,跟着果园走”。
“市里跟省果树研究所合作,提供的都是纯正优良的高品质树苗,还聘请了科技顾问,为林农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现在几乎每个村里都有了土专家。”苑举立说,进入盛果期后,苹果亩产可达四千斤,亩收入一两万元不成问题。
为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邹城市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均较高的树种,以看庄镇规划建设的3500亩的猪牙皂植物园为例,就充分考虑到猪牙皂的药用价值和经济、生态效益。
为解除林果销售的后顾之忧,邹城市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并扶持得阳枣业、康美食品公司等20余家林果生产加工企业和十八趟、盛世良田等70个专业合作社,签订供货协议。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供求信息,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连锁超市,积极对外进行促销。
三问:生态链条咋拉长?
一行行钢管和竹竿,一排排铁丝拉线,一个个丝带系口,一颗颗果树顺着支撑扶架竖直生长,抽出茂密的枝条和嫩绿的芽儿,这并非葡萄藤,却是苹果树。
“这是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种植了苹果矮化自根砧果苗系列。”在峄山脚下的邹东生态庄园,总经理傅现强介绍,这种模式虽投资较高,但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盛果期长,老化慢,行间种草可保湿保土,也便于修剪、滴灌、施肥、管理和采摘。
邹东生态园不仅种植了苹果、樱桃、梨等鲜果,以及核桃、栗子等干果,还有薰衣草基地,包含了休闲观光、绿色采摘、文化摄影、休闲娱乐等内容,还设有垂钓池、骑马场、摩托车卡丁车越野赛道、拓展训练场和CS基地等项目区域。“咱们这越野赛道在鲁西南属于规模最大的,我们已经承办了两届摩托车越野比赛,吸引了很多观光游客。”
为延长生态链条,邹城在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中,做好经济林与乡村旅游、观光旅游结合文章,把山区打造成为集林果生产、观光采摘、生态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花园。峄山万亩早熟桃观光园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去年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营业收入8000余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先后被评为省十佳观光果园、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生态观光园在邹城风生水起,吸引了一批“创客”下乡投资。“创客”邬建康、郭静等几位年轻人,在郭里镇独山村、郭西村等4个村庄承包了1500余亩山地,建设优质核桃示范区。邬建康告诉记者:“我们和省果科所、北京林业大学等部门合作,开发现代林业物联网技术,做到有机、智能、规范、科学,还通过电子商务和包装加工发展产业化。”今年3月,生态园每周末举办植树活动,植树人员不仅可以领取以后能兑换干果的植树纪念卡,还可认领果树,通过微信服务平台,跟踪果树生长、浇水、施肥、除草、结果等情况的时间和记录,果实全部归认养方。“这样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书记点评以政策资金双引导促进农民增收邹城市委书记张胜明
邹城市山区丘陵总面积达17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4%;山区丘陵人口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2%。一直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山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就是要通过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以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把林果发展作为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性产业,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
新闻推荐
□记者尹彤通讯员赵修婷报道本报邹城讯近年来,邹城市局刑侦大队按照上级公安机关推行刑事案件“统一审核、统一出口”工作机制的要求,逐步健全完善与法制部门的协作配合与无缝链...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