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邹城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家园

济宁晚报 2014-11-03 07:34 大字

本报邹城讯(记者李邦田)近年来,邹城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本着“让农村更有农村味、让农民变成城里人、让市域处处皆景区”的原则,坚持高点定标、重点突破、全域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的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以农村生态田园化为标杆,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两年来,邹城市镇村三级投入资金9.47亿元,全面提升农村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标准。率先突破道路建设,修建了303公里市域主干道、2800多公里农村道路、4100多公里附属工程,形成覆盖县域的“大路网”体系,打通了美丽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突出抓好村庄净化,全面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并推向市场,通过“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真正做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成为住建部在全国推广的典型。持续提升美化水平,改造村庄立面71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6万盏,完成退耕还林8万亩、建成林网5.6万亩、绿色通道32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5.2个百分点,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以农业发展现代化为标杆,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支撑。邹城市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完成土地流转6万亩,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现代林果业。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创建了9万亩核桃、6万亩樱桃等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区,壮大了集盛食品、圣地源农牧、得阳枣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邹鲁生态园、绿鑫春等一批设施农业项目。坚持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放大“生态邹东”优势,建设了蓝陵桃花源、香草庄园、葛炉山生态园等一批景点,提升了五宝庵山、凤凰山等一批生态景区,近两年创建3A级景区5个、省级旅游强乡镇7个、省级旅游特色村6个,打响了“邹东深呼吸”品牌。

以农民生活市民化为标杆,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邹城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下乡”,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市民”待遇。实施城乡教育、卫生资源整合,组建4个教育集团,成立18个城乡学校联盟,加速教育信息化,农村薄弱学校与城区名校结成共同体,尽力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探索实行县级医院托管镇卫生院,整合提升村级卫生室,开展全民免费健康查体,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在完善城乡路网、水网、电网的基础上,今年又重点实施城乡公交、燃气一体化,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93%,实现了镇驻地天然气全覆盖。同时,深化“四德”工程建设,推开“我爱读孟子”活动,实施“美丽庭院”、“十大孝星”创建,努力让文明新风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以可推广可复制可推开为标杆,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样板。邹城市坚持立足当地实际抓样板、搞示范,努力实现点上示范、面上突破、全域推进。突出抓点带面,由“打造盆景”到“全域风景”,香城镇桃花园示范片区,注重融入传统文化,突出生态田园特色,有力带动了“子莫故里”、“梨园人家”、“幸福北齐”等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城前镇蓝陵桃花源和越峰山示范片区,注重挖掘山水资源,突出产城一体、融合发展,重点带动刘庄、孙厂等一批镇驻地农村社区建设;中心店镇九龙山示范片区,注重放大产业、文化、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绿色观光、生态休闲、民俗旅游,带动龙山、尚寨等一批特色旅游乡村建设。在三大示范片区的带动下,张庄镇“风景名胜型”、石墙镇“农业体验和休闲度假型”、大束镇“城郊集约型”等美丽乡村片区建设正在全面铺开,形成了各镇互促并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新闻推荐

邹城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

本报邹城讯(通讯员郝国栋)近日,邹城市在辖区内的民爆器材、油气管道、消防、建筑施工、交通运输、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煤矿、水上...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