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考选下基层 一干就是13年
■本报记者相启申孙丹青
在同事眼中,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全镇学习的好榜样;在下属眼中,他作风扎实,亲力亲为,是机关干部的好领导;在企业主眼中,他办事公道,不枉私情,是一个用金钱打不倒的人。这个人就是吴兵,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历任邹城市太平镇副镇长、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峄山镇党委副书记等职,多年来,以扎实勤恳的工作态度、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绩,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支持。
干部只有扎根基层、多和群众交流,才能大有作为
1999年秋天,当时还是邹城市青少年宫办事员的吴兵走进邹城团市委书记的办公室,主动提出要到基层一线工作的要求。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优良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到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去工作,同事们认为他脑筋出了岔子,朋友认为他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吴兵却笑着说:“乡镇有广阔的天地,干部只有扎根基层多了解群众,多与群众沟通、交流,才能大有作为。”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考选,如愿以偿到了基层乡镇工作,这一干就是13年,先后分管过经济、计划生育、纪检、信访稳定、党务等工作,可以说,乡镇的大块头、硬骨头工作,他一样也没拉下。如今,他的许多同事都已走上了更高级别的领导岗位,就是在乡镇曾经共事的同事也都争先恐后地进了城,许多下属、同事都说,“吴书记,想想办法进城吧,在乡镇发展的空间太小了。”每每至此,他总是坦然一笑。
一次,一个自己开办公司、家业不菲的高中同学问他,有没有后悔当年的选择,吴兵说:“这十多年来,我有得有失,老婆、孩子顾不上,亲戚、朋友疏远了,但我个人感觉很充实,最近5年,我工作过的太平镇的地方财政收入连续翻了三番,邹城市工业园区已晋升省级工业园区,现在市里又在规划邹西大工业板块,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在的峄山镇正在加快峄山旅游景区建设,实施大峄山旅游开发,将来肯定成为邹城环境优美的市南花园、全国著名的“儒家文化第一山”,不仅如此,去年一年,我们就建了22栋新型社区,让11个村的老百姓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看着老百姓的钱包鼓了、生活条件好了,苦点累点算什么,这个值!”
抗拒的搬迁户被他一点点地打动了
2012年,峄山镇调整了领导工作分工,吴兵分管信访稳定工作。一开春,济宁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临菏路东延工程开始实施,涉及峄山镇3个管区11个村,需搬迁村民400余户、沿街门头房500余间,搬迁面积61200平方米,任务非常艰巨。面对困难,他主动请战,带领镇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变上访为下访,实现关口前移,首先要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然后再搬迁。
通过座谈、调查,发现原来设想的困难并没有存在,群众对搬迁标准基本无异议,倒是老百姓对故园的眷恋成了影响搬迁的主要因素。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如燕子衔泥般一点点儿精心建造收拾的房子要拆了,不少村民心里多少有些想不通、舍不得。老百姓说着牢骚话,宣泄着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有的公然反对,怎么办?如何获得老百姓的同意和支持?他说要走群众路线,驻扎在村里与干部、村“第一书记”靠上再靠上,将心比心说搬迁。
有一家工作实在做不通,他就把其他劝说人员挡下后,自己走进了该搬迁户的家门。他像没事人似的与搬迁户谈家里的某某亲戚如何、孩子在干什么、家里过得怎么样、崔桥村将建的景福社区有什么样的设施,“你看看,面积这么大,一百多个平方不说,环境还好,我都羡慕。如果我是这村的人,得早早地去选一套。”他还提到临菏公路通车后的美好前景,“去济宁机场到京福高速,都从家门口抬腿就走,没有比咱再方便的了!”搬迁户看着他黑瘦的脸,一颗抗拒的心被一点点地打动了。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李朕葳上个世纪70年代末,时任邹城市北宿镇东毛村妇女主任的张厚玲了解到,村里五保户杨刘氏,独身一身生活,便经常到老人家中帮忙料理...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