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个“六一”不孤单

济宁晚报 2013-06-01 08:03 大字

■本报记者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房亚东胡恩姣

在乡村,曾经有很多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背井离乡。在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人的子女被留在了故乡,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多想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却承受着孤独,在理应接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年龄,却遭遇了放逐。然而,在邹城市城前镇驻地,近年来逐渐壮大的中小企业园所提供的充裕就业岗位,让曾经远离孩子的父母重返故乡,就近择业,这里的孩子们,即将度过一个不再孤单的节日。

六年来第一次陪儿子过节

“这是六年来我第一次陪儿子过节!”城前镇牛庄村的于慧兴奋又略带愧疚地说。于慧以前在天津打工,从来没有陪儿子过过节,“以前过节,也就是给孩子打个电话,现在想想觉得特别对不起他。”于慧的儿子智宣今年6岁,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照顾孩子上学,她辞掉了天津的工作。“回来前我听说镇里有很多厂子,待遇也不错,主要是儿子今年9月份要到小岔河村上学,于是就回来了。”

于慧所说的厂子就是她现在工作的锦利源服装厂,主要加工生产儿童服装。据该厂厂长王学江介绍,厂子里大部分都是附近村里的妇女,很多人从前都在外地打过工,有一技之长,知道家门口有企业后就回来了,目前厂里已经吸纳了120多名妇女就业。

“不折孩子,不折家”

和于慧一样,28岁的孙思梅也在同一个服装厂上班,她有一个两岁半的女儿名叫一诺。和智宣相比,一诺是幸运的,因为孙思梅自从有了女儿便没有离开过家,一直在镇上的企业上班。虽然丈夫还在外地打工,但她始终舍不得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那孩子得多可怜啊!”她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赚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孩子童年里缺失的母爱,“在本地打工,挣得比外地少不了多少,不折孩子不折家。”这是孙思梅一直坚持的想法。

几年里,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之前在外地打工的孙思梅颇受震撼,与镇政府隔路建设的戈河花园新型农村社区,逐渐发达兴旺起来的镇驻地的商贸圈,日益整齐靓丽的乡村环境……这些都让孙思梅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在城市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她改变了“六一”那天带孩子去城里逛逛的决定,“其实镇上就是城里,我要带着孩子在镇上好好玩儿一天。”

城市送给孩子的礼物

以前,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众多留守儿童在母爱的缺失中度过了自己的节日、生日,甚至整个童年。如今,邹城市通过大力度招商引资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并基于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了科学、高标准的产业规划,将16个镇街按产业功能划分为工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和生态农业主导型。城前镇便是生态农业主导型镇街之一,该镇处于三市五县八镇交界的中心位置,西接京沪高铁、京福高速,北临日东高速。凭借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以服装加工、轻工制造、农产品加工等环保型工业为重点的中小企业园区,吸纳周边劳动力就地就业。

同时,该市还通过举办“送岗位送技能进农村”等活动,为当地企业和富裕劳动力架起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为农民送去了政策和技能。据统计,该市一季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676人,1至4月份职业技能培训3446人。成年劳动力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成全了农村孩子幸福完整的童年。

不再孤单,是这座城市送给孩子们的节日礼物。

新闻推荐

全省市县创新机关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济宁市召开

马平昌会前会见卢得志一行本报邹城6月27日讯(记者张彦彦)6月26日至27日,全省市县创新机关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邹城市召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