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构筑科技创新先行区

济宁晚报 2013-05-16 08:04 大字

——邹城发展高新产业助力打造鲁西科学发展新高地
■本报通讯员房亚东张长青“辖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计达1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6家,各类科技密集型企业70余家……”这是近期,邹城经济开发区的一组统计数据,科技型企业占据了园区经济的半壁江山,担当起了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邹城市深入实施“科技强市、创新兴市”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实力锻造转调发展的“高地”优势,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2年,该市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1家,实施科技项目74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57.5亿元,比上年增长31.85%。

高新产业锻造转调优势

5月10日,在邹城市金科星机电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李长喜兴奋地向前来参观的客户介绍新研发的硬质通风筒。这项技术创新可以一举把风筒寿命从3个月延长到3年。企业负责人魏成会说,“虽然看似只是生产原料的改变,但却是煤矿风筒行业的一个质的革新,通过专家鉴定后我们将会改变国家产品标准”。源于对技术的重视,金科星自2002年该成立以来,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从年产值只有几十万元的小企业,成长为了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26项国家使用型专利和1家省级研发中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企业预计生产产值将实现翻倍,突破3亿元。

几近于一年一倍的增长速度,缔造了金科星的发展传奇。但在其所处的邹城中心店镇机电产业园区内,“金科星现象”并不是个例,这里还聚集着天河科技、东远石油等一批依靠科技快速崛起的矿山机电设备制造企业,成为了全省机电装备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被誉为“山东省矿用机电产业第一镇”。

该市科技局局长陈伟说:“机电产业园的发展代表着邹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近年来,邹城按照‘培育产业群、构建产业链、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发展思路,在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强化引导带动作用,打造‘抱团\’集群发展优势。”目前,在该市已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玻璃纤维)、矿用机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煤清洁利用四大产业集群,其中以荣信气源、国宏化工和峄山化工为龙头骨干企业的煤清洁利用产业集群产值已过100亿元;以东华重工、金科星机电、山东世纪和兖煤黑豹等为龙头骨干企业的矿用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过50亿元;新材料和矿用机电装备制造也被济宁市认定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科技驱动领跑发展之先

近期,在该市组织的与山东大学产学研合作中,18家高新技术企业就“智能传动轴监测”、“混沌混合技术”、“木质纤维素乙醇研发”等项目达成合作意向30余多个,力求在一批尖端新兴技术的攻关上取得新突破。“邹城正处于蓄势转型、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端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迫切需要在项目开发、政策咨询、产业化工程实施等方面的广泛合作。”会上,该市政府分管领导直陈邹城这一鲜明态度。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邹城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打造转调发展核心竞争力。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该市针对煤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农业新技术等重点领域集中开展交流合作,先后与4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对接,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所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1项。特别是在第十一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全市先后签订技术合同2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251万元,总投资超过24.9亿元。

为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生产力,邹城市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企业为主体着力鼓励和推动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完善社会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大学科技园、山东省化工研究院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科技项目试验孵化的产业培育和发展基地,以技术优势实现企业发展的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集聚,为邹西大工业板块和26家百亿级梯次企业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截至目前,该市共拥有国家级煤化工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博士后工作站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和服务13家;全市80%的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科技成果研发、孵育和就地转化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新闻推荐

邹城获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

本报邹城讯(通讯员李长井)近日,经省交通运输厅审批,邹城市已纳入全省第二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范畴,可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0332万元。根据开展...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