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杜庄就是我家乡”

济宁晚报 2012-10-30 08:16 大字

本报记者王粲本报通讯员孙涛秦东文波

自上任以来,顺利完成旧村址24户拆除工作,成立了邹城市第一家驻村警务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齐飞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脚踏实地办实事,我不能辜负组织和领导的期望,不能辜负村里的老少爷们儿!村里的建设还会继续搞下去”。这位由邹城市公安局选派的“第一书记”正以村为家,带领村民们让钢山街道杜庄村脱胎换骨。

“这些楼建在大坑里,能安全吗?”

齐飞入驻杜庄村时,村里矛盾多、信访压力大,同时面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村民搬迁这一重大任务。“说实话,组织安排我任杜庄村‘第一书记\’,刚开始我确实有些怵头和犯愁。群众工作怎么做、工程质量怎么抓、村庄治安怎么管、老房怎么补、旧村怎么拆……这些问题萦绕在我心头,让我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说起那时面临的棘手难题,齐飞感觉如初。

杜庄村义和佳苑大部分楼房施工的地方以前全是大坑,大部分村民认为,普通的房子建在坑里都不安全,何况是这些高楼。“打死都不搬进去住”,70多岁的王大爷不容置疑地说。

为了打消群众的疑虑,作为一名老警察的齐飞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带着驻村队员孙强,深入到工地一线,积极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组织群众代表和党员实地查看工程施工;召开党员群众代表、监理方代表、施工方代表、供货商参加的工程质量调度会,还邀请市住建局质监站专家参加会议,由专家向群众讲明质量问题。同时,选出10余名群众代表作为监督员,全程监督工程施工。会后,又将供货商资质和质量检验报告张贴在村委大院、工地和村里醒目位置,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这么深的地基,这么粗的钢筋,这么粗的柱子,还有这质检报告……哪能不牢稳啊!”在群众心头的思想疙瘩逐渐解开了。

“就算你天天来,我也不签、不搬!”

前段时间,义和佳苑工程遇到了资金缺口。为缓解资金压力,杜庄村实施了部分旧村址拆除工作,但是拆迁补偿问题成为了制约拆除工作的最大瓶颈。村民孔祥千认为补偿不合理,将工作组人员拒之门外。第一次去做工作,孔祥千就斩钉截铁地说:“就算你天天来,我也不签(字)、不搬!”

为做通孔祥千的思想工作,齐飞一天两趟、三趟地往他家里跑,齐飞总是苦口婆心地做孔祥千的思想工作。从一开始“别来了……”,到后来“又来了……”,再到“老齐,你说我搬好,还是不搬好?”孔祥千的态度逐渐软化。“有我在,还能让你吃亏啊,你就放一万个心吧。”齐飞的话让沉在孔祥千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齐书记,俺相信你,俺搬!”

齐飞和几个邻近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组成10余人的联合工作组,天天靠在老村址拆除一线,每天两点一线循环往复着。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准备拆除的24户全部签了补偿协议。杜庄村旧村址拆除工作得以平稳顺利进行,新型社区建设进展迅速,一期20栋楼已全部封顶。多年的信访积案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也得到成功化解,一个和谐、幸福、温馨的社区开始向村民们招手。

“警务室就在工地旁边,我们干活踏实!”

杜庄村搬迁改造摊子大、战线长,不光牵扯到社区建设、老村址拆迁,还有在老村址上住的群众、在外居住的群众,他们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齐飞积极协调邹城市公安局和钢山街道,争取资金1万余元,在杜庄村成立了全市第一家驻村警务室,统一配备了防爆盾牌、强光手电等警用器材和协勤服装,制定了24小时巡逻等各项工作制度,训练了治安巡逻人员,促进了杜庄村和义和佳苑建设工地的和谐稳定。“在这地方承包工程,警务室就在工地旁边,我们干活踏实。”一施工企业负责人满意地对记者说。“警务室的工作人员每天不定时对村子进行巡逻,让我们很有安全感。这都得感谢齐书记啊。”村党支部书记张夫俊难掩感激之情。对于这些赞许,齐飞总是说:“既然来到村子里,能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为大家干点实事。”

现在,不管是回局里汇报工作、参加会议,还是访亲探友、同学(事)聚会,齐飞总是不厌其烦地说:“我是杜庄人,杜庄是我的家乡,请多多支持俺村!”

新闻推荐

邹城撤县建市20年成就辉煌

本报邹城讯(记者张彦彦通讯员房亚东张长青盛超)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邹城撤县建市,从此开启了跨越发展的新纪元。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