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一书记”的“山药经”

济宁晚报 2012-06-05 08:24 大字

艳阳五月,清风拂面,绿满山野。走在邹城乡村,随处可见一个个来自机关“村干部”的忙碌身影:田间地头他们在蹲点帮忙,困难家庭他们在嘘寒问暖,生产生活他们在出谋划策……他们坐着马扎与群众拉家常,拉着双手与农民心贴心,他们就是被村民亲切称为“贴心人”的“第一书记”。近日,记者走基层来到中心店镇蔡厂村,看看“第一书记”带给这个小村庄的新变化。

来到蔡厂村时,这儿的“第一书记”正在一处山药地里和种植户董凡喜一起查看山药的生长情况。“这片山药有6亩多,每亩一年能收入3至4万元,6亩山药,一年就是20多万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老董喜滋滋地向记者介绍。他说,以前也就种一亩多山药,除自己吃些外,就赶到集上去卖,“占时间不说,还卖不完,现在好了,有了‘第一书记\’忙着跑超市、找销路,俺村的山药不愁卖啦!”

老董提到的“第一书记”,就是中心店镇派驻蔡厂村的徐呈涛。早在2006年,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徐呈涛就来到了蔡厂村。6年时间的朝夕相处,让他清楚地懂得了村民最需要什么。今年4月份,徐呈涛成了该村的“第一书记”。身份变了,他感觉肩上担子也更重了。看到村里山药种植户因销路不畅而愁容满面时,徐呈涛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有时候做梦都在想,怎样才能帮村民把山药卖出去?”徐呈涛说,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他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没销路”、“没市场”、“钱,都让中间商赚去了”……大伙儿一肚子的“委屈”全被记在了徐呈涛的“民情日记”里。当有村民反映“能不能给超市说说要咱的山药?”时,徐呈涛眼前一亮,对!就搞“农超对接”。

之后的几个月里,徐呈涛便一次次地往城里超市里跑,见经理、问客户、了解山药市场。经过调查,他发现,超市里卖好价的都是经过精包装的,而自己村里山药品质虽好,“品相”还差一截。徐呈涛盘算着,如果把村里的优质山药也进行精细包装,再放到超市的礼品专柜上,肯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渐渐地,一部包含“提质量”、“精包装”、“创品牌”的农超对接“山药经”便在徐呈涛心中形成了。

说干就干!为让农户种出个头匀称、品种优良的无公害山药,他聘请农业专家为农户现场传授技艺,再和村干部一起为蔡厂村山药注册了“邹福源”商标,申请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随后,他又和种植户策划成立了白福源果树种植合作社。

有了“身份”又经过精致培育包装的山药,一下子成了“美天鹅”。合作社纷纷接到贵和、百货大楼、万家乐等市里大型超市的供货订单。一车车山药“对接”到了超市里,一沓沓钞票揣进了种植户的腰包里,村民种植山药的积极性也高了。全村170多户人家,90户选择了种山药,400多亩的种植面积每年给村民带来1000多万元的增收。

徐呈涛“编著”的一本小小的“山药经”,让蔡厂村农民“念”出生活的新改变,徐呈涛也总算了却了一块“心病”。但徐呈涛却说:“村民富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更强了,对‘第一书记\’的要求也高着呢。村里还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将蔡厂村打造成山药产业基地、还要建成新型农村社区……”听着徐呈涛对蔡厂村未来的谋划,看得出,他这个“第一书记”,给自己压的担子还真不轻。

夕阳西下,就在我们结束采访和徐呈涛挥手道别时,一名工作人员拿着蔡厂的新农村社区规划图急匆匆地找到他。徐呈涛和村干部忙迎上去,对着规划图研究起来……

记者感言:徐呈涛立足驻村实际,以一本“山药经”打开了蔡厂村富民强村的大市场,切实发挥了“第一书记”驻村帮“富”的作用,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三个全覆盖”活动开展以来,“第一书记”,已成为一支响当当的队伍,活跃在邹城的各个乡村社区。他们替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村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是他们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是他们的亲力亲为解决了百姓的实际困难。他们已成为百姓致富的领路人、诉说衷肠的贴心人。

新闻推荐

邹城:多措并举深化成效

本报邹城讯(通讯员房亚东张夏张长青)在“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中,邹城市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将大讨论活动不断向纵深推进,确保...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