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科技惠农的桥梁
本报通讯员房亚东张长青胡恩娇
7月的邹城,骄阳似火、热浪袭人。走进大束镇水河村的枣行里却是另一番天地,树林里枝繁叶茂、荫如华盖,密密麻麻的青枣缀满枝头、晶莹欲滴,弥漫的枣香磬人心脾,展现出一幅如画的乡村季风。枣农蒋文革看着这即将丰收的景象,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连连夸奖“多亏了济宁科技局驻村干部带来的科技知识,才能有现在的好收成啊!”
自全市开展“大规模进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以来,济宁市科技局驻邹城市水河村工作组,坚持“科技富民惠民生,驻村联户献真情”的服务宗旨,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发展问题入手,利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科技帮扶,实现了村庄的和谐稳定快速发展,使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可喜变化。
农家书屋科技兴农的“金钥匙”
来到水河村,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宽敞明亮的村文化大院,整齐罗列的体育器材、资料齐全的农家书屋、设备齐全的电子阅览室,这也是群众茶余饭后最喜爱去的地方。
蒋文革是水河村的枣树种植大户,拥有30亩的枣园,以前种植枣树全凭传统经验,但自从村里农家书屋建好后,他无意中发现了有关枣树种植方面的书籍,便将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直接用到了自己的对枣树的管理上,对于出现的病虫害不再手足无措,而是从书籍上找到解决方法对症施药,使产量比往年提高了一大截。
不久前的一个好消息更是让他兴奋得睡不着觉,结合水河村盛产大枣的实际,工作组计划帮助枣农们引进一台烘干机。蒋文革说他通过看书了解到,烘干机不但可以解决大枣储存问题,还能增加经济效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鲜枣难以保存,大家只好在路边将枣贱卖,最低的时候只卖2块钱一斤,而经过烘干加工后的干枣最低也能卖到10元多,按照全村10万多斤的产量计算,仅此一项便可带来几十万的收入。
村支部书记蒋庆民告诉记者,建设文化大院时,村里因资金制约被迫停工,后来还是工作组多方协调来10万元帮助建立起来,并且还为村里购置了2000多册的图书。现在,许多村民将进农家书屋找信息、学习农业实用知识和种植技术当成新爱好,有机蔬菜、金银花、大枣、核桃等一些经济作物也逐步正在发展起来,群众种植效益大幅提高。
科技监控守护平安的“千里眼”
在水河村有一种东西,大家如同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就是驻村工作组今年为村庄装上的电子监控设施。刚刚安装调试完毕后,村里邵开英老人激动地拉着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王萍的手邀请她到家里吃饭,“我们盼这一天盼了五年了”,老人高兴得眼里含着泪花。“做事就要做到群众心坎里!”王萍说,“在进村之初,工作组就统一了思想,把群众最希望解决的事情当成工作组最重要的任务”。在通过对全村95%以上住户的走访中,工作组发现村民反映最为集中的就是村居安全问题。据了解,水河村紧靠岚济路,过往车辆较多,而且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很多老年人、儿童留守在家中,村民们缺少安全感,最大的愿望就是安装上电子监控。
可是,为全村安装电子监控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工作组在将情况向科技局党委汇报后,局党委当即拍板:再难也要办,要办就办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总投资20万元以上的25个枪式摄像头、4个球式摄像头全部安装完毕,覆盖了省道岚济路经过水河村路段以及全村主要街道的入口、出口。在监控室,驻村队员鲍旭给记者演示了较为先进的球形摄像头的工作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监控范围内的车辆牌照和人员体貌特征,信息能储存长达15天。系统安装使用后,有些群众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跑来看看,用大家的话来说就是“有了这个,就能踏踏实实地睡个安稳觉了”。
科技平台农民致富的“黄金桥”
当下,只要在互联网上搜索“邹城市水河村”,就可以进入水河村的网站,这是一个集网上宣传、在线学习、村务公开、农业科技、供求信息等板块于一体的农村信息化网络系统。在其中的“供求信息”版块上,展示了该村金银花、核桃、板栗等农产品的供求信息。“我们就是通过驻村工作组帮我们建立的这个网站打开了金银花的销路”。村支部书记蒋庆民介绍说,以前村里的金银花都是由零散的收购商来收购,现在我们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直接了解全国各地的种植信息和市场行情,远到湖南、近到临沂的客商都会在网上直接订货,以前二三十块钱一斤的金银花,现在能卖到八九十,还不愁销路;像核桃、大枣等其他的经济作物有的还没成熟,我们便已经接到了求购信息,这网络真是成了我们的农产品销售的“黄金桥”。
与信息化网络系统相对应的,还有一套网络系统是村民信息采集系统,这使得水河村成为全济宁市唯一一个拥有两套网络系统的村居。该系统采集了全村386户的具体信息,每当需要为群众办理业务时,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就能查询到村民基本信息,从而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更使得工作组能够详细掌握民情概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使科技帮扶和村级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自驻村工作开展以来,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市科技局工作组就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成为了群众眼里的知心人和“大能人”,每每一提到驻村工作组,村里的老百姓总是赞不绝口。“水河村工作组的工作,不仅仅是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更重要地是引导群众转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形成重视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良好风气,从而带给村庄根本的改变”,该镇党委副书记、下派工作队长李长洲也对水河村工作组给予了高度评价。
面对各方面的褒奖,王萍和工作组队员总是十分谦逊。“科技兴农原本就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使命,既然来到了农村,有机会直接为群众服务,就要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王萍还告诉记者,整个鸿山都是水河村的地域,山上种植了板栗、核桃、山楂等品种在内的17000棵经济林木,但由于山上缺少水源和灌溉设施,一直成为制约村庄经济发展的瓶颈,他们将计划在9月份实施一项大的工程,投资50万元在山上修建2座储水池和一个二级提水站,采取新型灌溉技术科学解决浇水难问题,让大山变成群众真正的“聚宝盆”。
言语之间,笔者透过王萍那坚毅的目光,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信誓决心,也仿佛看到了水河村的美好明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彦彦记者感言:农村环境是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是一个地方发展质量、文明程度、管理水平的直观体现。如何优化农村环...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