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种着、手里编着的都是福气 杞柳“活花瓶” 编出“幸福路”

济宁晚报 2021-03-04 08:06 大字

本报记者 万德龙

通讯员 丁运杰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3月2日,走进“中国杞柳之乡”鱼台县清河镇巩庄村的杞柳种植基地,远远看到鲁坊工贸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忙碌着,一个个鲜活的杞柳“活花瓶”让人眼前一亮,一株株造型各异的绿植让人赞叹不已。

杞柳一旦种植可至少五年持续生长

作为杞柳文化特色村,巩庄村的杞柳种植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县杞柳种植基地的核心区域,小小的杞柳已形成优势产业,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如今的巩庄村地里种着的、手里编着的都是杞柳带来的福气,相较于传统一年一麦一稻的劳动量,杞柳一旦种植可至少5年持续生长不用重新栽种,平时仅需简单的维护,解放了大批劳动力。

“在这干活离家近,还不耽误家里的活,姊妹们说了话拉个呱,开开心心,老的少的都能挣上钱……”正在干活的工人陆连珍高兴地说。鲁坊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耀领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巩庄人,从当初白手起家,到如今经营1000多亩的种植规模、带动就业1000多人、年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的企业,赵耀领见证了鱼台杞柳从老手艺到大产业的发展轨迹。在当下园林景观日趋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的赵耀领一直在探索自己的特色农业种植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栽培编织“活花瓶”,通过创造植物景观的多变造型,让平常的杞柳身价立刻成倍的增长。去年,通过技术创新、品种改良,在引进“大红皮”新品种试种成功的基础上,今年赵耀领拿出10亩试验田,大力推广“活花瓶”种植。

一天编制五个每个市场售价达千元

“当前这个季节正适合编制‘活花瓶’,这也是个技术活,既要注意杞柳条的柔韧度,又要保证间隙均匀……”在该镇柳清湖湿地杞柳实践培训中心,技术人员、工人们正忙着“活花瓶”种植前的编制,技术员张乐凤一边忙着编制“活花瓶”,一边介绍着情况:“现在每人每天可以编制‘活花瓶’5个左右,每亩种植“‘活花瓶’350个左右,市场售价每个1000元。”

“今年我们引进了新技术,抓住春天的大好时机,大面积种植‘活花瓶’,既有观赏性,又有艺术性,还带动了农民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赵耀领介绍说,虽然杞柳“活花瓶”种植刚刚起步,但对于未来的发展却信心满满,这种信心来源于政策的扶持。

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厚植乡村振兴产业基础,鱼台县清河镇大力发展壮大杞柳产业,规划了400亩的产业园,设立了柳条收购保护价,以打造“杞柳产业特色”为目标,重点突出杞柳种植基地建设、杞柳产业园建设、杞柳旅游品牌打造,打响“清河杞柳”品牌。同时,进一步细化杞柳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推动前两届中国(鱼台)杞柳博览会合作成果转化,完善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实现杞柳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杞柳产业园建设,将更多优质特色杞柳产品推向全球市场,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和深入探索新型种植模式,让特色农业种植之路越走越宽。

新闻推荐

鱼台警方打掉一盗窃电缆团伙 盗窃作案10余起 案值达百万元

本报记者李胜男通讯员刘猛60余万元电缆被盗,盗窃作案团伙流窜多地,鱼台警方重拳出击,最终将这一盗窃团伙成功打掉,在市公安机...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