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稻改精神转化成干事创业实际行动

济宁日报 2021-02-22 05:59 大字

王慧

鱼台,因遗有春秋时期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也因地势低洼,历史上水涝频发,群众常年受水患之苦。1964年12月,为改变鱼台贫穷落后的面貌,鱼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与全县人民一起战天斗地,开启了鱼台人民治理水患、改种水稻的变革工程。稻改不但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也孕育形成了“居弱图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稻改精神。稻改精神是鱼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也是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推动鱼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稻改精神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稻改精神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当年县委带领群众治水改稻,就是为了解决鱼台人民最迫切的温饱问题。列宁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将党的主张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稻改精神的一大特色,深刻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稻改精神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姿态。艰苦奋斗,是解码稻改工程的钥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当时全县22万人口,外出逃荒7万人,在家15万人能上阵的只有8万人。在没有大型机械作业的情况下,鱼台人民不惧艰难险阻,自力更生,靠肩挑手提人抬小车推,历经150天,建成排灌站46座,开挖灌渠7296条,总长2753公里,搬运土石方1500多万方,完成种植水稻35万亩,平均亩产165公斤,总产达到0.58亿公斤。正是有了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力量的强力支撑和持续推动,鱼台摘掉了历史上的穷帽子,谱写了“鱼米之乡”的励志传奇。稻改精神蕴含着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鱼台因地势低洼,常常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惨淡景象。在“稻改”决策以前,大多人只看到水患,稻改决策表明,鱼台的优势在水,鱼台发展的潜力在水,鱼台的希望也是水,鱼台从旱田变水田的治水改稻规划蓝图应运而生。“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新时代下党员干部在持续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锐意进取,就是要把握机遇,就是要具备坚强的信心和必胜的决心,勇往直前,不因循守旧、因陋就简,而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稻改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当年鱼台县委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从依靠群众解决历史水患再到改种水稻带领群众走上温饱之路,无一不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稻改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新时代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在新的历史时期,鱼台更要以“稻改精神”培根筑魂,做“守初心、担使命”的新时代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在心里,把一以贯之的初心倾注于现实的工作中,把使命担当同完成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结合起来,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稻改精神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实施稻改工程的20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在困难时期。连年遭受灾害之苦的鱼台人民,少有积蓄,苦不堪言。面对治水改稻的新课题,全县党员干部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鱼台人民硬是克服困难,将一片沼泽之地建成“北国江南”,其中艰辛谈何容易!靠的就是“居弱图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今天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新时代,我们当勿忘稻改的苦难辉煌,把稻改精神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转化成战胜困难挑战的动力支撑,转化成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学新鱼台”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鱼台县委党校)

新闻推荐

春节的脚步近了

备年货春节临近,孝贤故里鱼台县的年味渐渐浓厚起来。商店、超市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火红的中国结、春联、生肖饰品等摆...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