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回老家创办乡村书屋,十里八乡的村民有了文化乐园 “既然做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村头的二层小楼 成村民的好去处

济宁晚报 2019-02-15 10:37 大字

还未走进鉴洼村,远远地可以看到位于村头的一座二层小楼。小楼的一层是农家书屋,占地100余平米,排列着3排共20余个木质的书柜。《岳飞传》、《奶牛养殖》、《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手册》、《十万个为什么》……书柜内按门类整齐地摆放着5万余册书籍。

鉴兆飞退休前在鱼台县环保局工作,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能给他带来精神的放松与享受。退休后,他回到老家清河镇鉴洼村,发现村里虽然有书屋,但利用率不高。2011年年底,鉴兆飞花5万多元买来5000多册书,加上亲朋好友送来的,共计1万多本,在村里自家的老屋办起了“鉴洼乡村书屋”。起初,他认为农民家家有电视和电脑,没人来看书、借书。但书屋办起来后,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每天前来借书、看书的村民有200多人,人和自行车挤满了院子和周边的街道。慢慢地,当地村民养成了把书借回家看的习惯。

2013年,由于书籍太多导致老屋放不下,鉴兆飞便借用了村头一户村民的闲置宅基地。随后,他把这片宅基地垫高整平,2014年春天建起了后面是书屋、前面是休闲广场的文化活动中心。

藏书5万卷,很多村民慕名前来

“这是县里某单位XXX捐的100余册、这是外甥捐的200余册……”指着一摞摞书籍,鉴兆飞能清晰地向记者讲出捐书者的名字和数量。每当有人捐书时,他都会将数据记录在一本登记册上。现在,书屋的藏书量已由最初的1万余册增加至5万余册,涵盖了中外文学、法律、种养技术、健康保健等门类。为了科学管理,鉴兆飞制作了20余本图书登记簿,对书籍一一进行登记、分类、上架。

农家书屋建成后,许多村民都来书屋了解国家政策、农业科技、法律等知识。在书屋内,村民鉴学峰正兴致勃勃地翻看着一本《烹饪大全》。“我这几天迷上了烹饪技术,天天在这里看菜谱,回家一有空就练习炒菜。今年不打算出去打工了,准备投资建个农家乐,琢磨几个乡村特色菜。”鉴学峰说。

随着书屋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本村的村民前来借书,周边村民也会慕名而来。“清河镇的41个村、罗屯镇的十几个村以及金乡县卜集镇的10多个村的村民,都会前来借书阅读。”

今年新规划,准备开设书画院、大讲堂

随着农家书屋潜移默化的影响,看书、阅读已成为村民们的生活习惯。鉴兆飞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打牌、喝酒、闲逛的人少了,看书、借书、学习的多了,村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随着书屋越办越火,鉴兆飞的身体渐渐力不从心。前几年,鉴兆飞因双侧股骨头坏死做了置换手术,2018年年底又因脑梗住进了医院。为了书屋,他告别了县城里舒适的生活,而选择一年到头住在村里。

“他将农家书屋当做了自己退休后的第二事业,原先看病的钱,让他拿去买书建了书屋。现在身体不好,他担心没人管理书屋,非得回来住。”老伴王招美告诉记者,县城里的房子虽然连暖气费都缴了,但他非要回村里居住。

“我认为办农家书屋是件好事,可以让乡亲们通过阅读受益。既然选择做了,就要一如既往,不能半途而废。”鉴兆飞说,在农村办书屋,需要对农民的热爱,需要懂得农民对书籍的渴求。

新的一年,鉴兆飞对书屋有了新的规划,他在小楼的二层开设了书画院,并准备在书屋旁的空地上再建一座屋子,为村民们开设儒学大讲堂、农民技术课程等活动,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整理书籍

课余时间前来借阅的学生

新闻推荐

乡村“民星”闹春晚 台上“斗春”土味足 俺自家办的“村晚”真是有看头

本报记者武旭本报通讯员赵合作“高高的灯笼它红哟喂,照的人们心里暖哟喂,大家脸上笑得甜哟喂,幸福年年岁岁……”大年初一,...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