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村民健康档案做成分级诊疗“大数据”

农村大众报 2016-04-22 00:32 大字

孙庆盈的小本本记录着500多个村民的电话号码和60多位村民的药物过敏情况。县级以上大医院人满为患,可是许多村民有病还是直奔大医院,怎么才能留住看病的村民,筑牢村民健康的第一道门槛?从事乡村医生20年的孙庆盈一直在思考和实践。“技术和服务一直是农村卫生室的短板,作为乡村医生,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孙庆盈说。

医疗技术提升

转诊才能有依据

孙庆盈今年41岁,鱼台县唐马镇卷棚楼村人,毕业于济宁卫校中专部。他曾自费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一年,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医学大专文凭,2010年取得了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今年更是考取了国家执业药师证书,成了一名执业药师。同行们都戏称孙庆盈是村医中的“学霸”。

孙庆盈说,卫生室不能做手术,对疾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乡村医生要成为用药的高手。

一次,村民宋兰英因肚子疼就诊,孙庆盈开始按急性胃肠炎给予诊断治疗。可是不久宋兰英出现胸闷和全身出汗等症状,孙庆盈怀疑是冠心病,叫上宋兰英的儿子,一起开着三轮车去了县医院。通过做心电图等辅助检查,诊断宋兰英得的确实是冠心病,县医院医生说,幸亏来的及时,一旦耽误将会危及生命。而孙庆盈心中却是深深地自责:如果卫生室有心电图,就能更早诊断病情,及时转诊治疗。事后,孙庆盈花了3000多元购买了心电图仪,并抽出半年时间到县医院心电图室实际操作。

天长日久,孙庆盈总结了一套自己分级诊疗经验。“像高血压这样的常见病,轻中度在卫生室治疗,重度和症状表现明显的在镇卫生院治疗;出现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在县级医院治疗;如果遇到一些重病急症,还要尽量陪同病人到上级医院就诊。”孙庆盈说。

档案做精细了

慢性病人回流

卷棚楼村有1919名村民,孙庆盈为其中1685人每人建立了一份健康档案。记者打开卷棚楼村居民健康档案,看到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203人,高血压180人,糖尿病50人。这些工作都是孙庆盈在为群众看病之余加班加点完成的。

居民健康档案精细又繁琐,还需要及时补充完善。孙庆盈说,由于平时宣传到位,村民们慢慢形成了习惯,大多数会定期来卫生室测血压。

孙庆盈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上面记录着500多个村民的电话号码,包括村里所有住户,还记着60多个村民的药物过敏情况,方便给村民看病。村民们都信任孙庆盈,得了大病第一时间就去卫生室咨询,在孙庆盈的建议下转诊。村里慢性病患者在大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都到村卫生室康复,他们把卫生室当成了康复之家。

健康教育接地气

首诊率提高到95%

“得了高血压,要注意饮食,少吃盐,每天不超过6克,6克盐大约盛满一啤酒盖。如果吃了咸菜,瓶盖里的盐再适当的去一部分。”孙庆盈帮村里高血压患者每人准备一个啤酒瓶盖,限制他们每天的用盐量。

村民有了大病小病都来卫生室,除去外出打工等长期不在家的,村民到卫生室的首诊率达到95%以上。每年门诊量6000余人次,每年从省招标平台购进15万元的药品,这些数字说明村民十分信任孙庆盈。

◎快评

村医要把好群众健康的“三关”

以往,农民们有个头痛脑热的,一般都是去村卫生室拿点药,严重时打个吊瓶。但现在不少老乡大病小病都喜欢往县城跑,原因当然一目了然。

乡医孙庆盈从业20年总结出来的分级诊疗数据,对提高当地村民的健康水平有重大意义。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乡村医生每天都要接触和服务群众,做好分级诊疗有着优越的条件,所以要在保障当地百姓的健康上把好“三关”。

首先是首诊关,用技术和服务赢得信任,让百姓得了病都先来基层。利用国家公共卫生资金把居民健康档案做精做细,做成群众就诊的第一手材料。“良医治未病”,健康教育要做到细处,像孙庆盈这样通过一个啤酒瓶盖做医学科普教育,群众听得懂,记得牢,效果自然就好。

其次是分诊关,做好分级诊疗,不仅需要政策向基层倾斜,还需要村医有过硬的技术。通过不断学习、进修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做到心里有个分诊“地图”。

三是康复关,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许多慢性病人的康复期选择在家里养病,很少去乡村卫生室。其实这和国家倡导的“双向转诊”即畅通慢性病、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是相违背的。村医们要主动出击,通过健康教育、完善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健康体检等方式,吸引慢性病人信赖基层,进行康复性治疗。

新闻推荐

鱼台城乡公交一体化助推同城化

□通讯员赵磊报道本报鱼台讯家住鱼台县张黄镇张黄村的张为光,是安立泰集团的职工,每天早晨,他都到公交站牌等待601公交车的到来,而此前,他还在为镇里没有直通县城的公交而纠结。...

鱼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鱼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