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跑田”到“三保田”
保丰收不靠天汩汩甘泉润人心
■本报记者万德龙通讯员赵磊孙殿辉夏日时节,在鱼台县唐马镇安庄村,一片片金灿灿的小麦地,被一道道清澈明亮的U型沟整齐分割,阡陌纵横,生机盎然。“村里有名的‘三跑田\’,摇身一变成了‘三保田\’,现在可谓名副其实地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在村东头,72岁的村民赵玉珍面带笑容的对笔者说,“多亏了县里派来的于书记,到村没几天,竟然把困扰村民多年的排灌问题解决啦!”
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当记者来到唐马镇安庄村的时候,问及“于书记”可是无人不知。据介绍,赵玉珍老人说的“于书记”叫于翔,是鱼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纪检书记,今年3月初被选派到唐马镇安庄村担任“第一书记”,现在成了村里的“香饽饽”!
记者了解到,安庄村距离唐马镇驻地5公里,位置偏僻,全村共有340户1497口人,农业用地165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村民的经济来源以出售粮食和外出务工为主,因此收入长期较其他地区偏低。如何拓宽村民的致富渠道?于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带着工作组的其他队员走遍了村里的每户人家。村民普遍反映有不少水渠的渠段出现塌方,渠道不畅通,影响了农业生产,但苦于资金缺乏,无法打通影响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路”。
农民朋友都知道———水难放,田难种。种田效益差,都缘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这个难题困扰了安庄村民近十年。在找到症结后,于翔马上向单位做了专题汇报,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将村里的农田区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地多收200斤
于翔向记者介绍,由他带领的村两委成员,根据村内农田基础设施现有情况,先后邀请了相关技术人员对实地进行了勘察、设计。然后制定了建设方案,具体分为:沟渠清淤、铺设U型槽、修建桥涵闸、种植绿化苗木等。据了解,从4月底施工到目前,整个工程已投资了15万余元,对村内两条总长度1200余米的灌水渠进行高标准硬化改造。“由于现在的沟渠铺设了U型槽,减少了水在流动过程中的流失,不但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于翔说,村里的1600余亩农田灌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下可好了,种田再也不用愁水源的问题了。这次修建的U型沟渠,管50年肯定没有问题!”村民赵尊团高兴的说,“俺去年流转的30亩田地,种植了优质小麦,平均亩产900斤,今年保守说也能达到1100斤,一亩地平均多收了200斤,于书记真为咱村民们办了件大好事!”
新闻推荐
鱼台县实验中学初一(11)班郭力源山的那边是什么?是茂密的丛林?是宽阔的海洋?是巍巍的群山?小时候,他常常痴想。妈妈给他说过:山那边还是山。他失望了,山那边真是山吗?于是...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