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 靠写作实现自我

济宁日报 2019-02-28 10:39 大字

记者鲍童通讯员庞国奎

在汶上县中都街道草桥村,有一位特殊的新闻通讯员,由于年幼患病,导致双腿无法站立行走,只有双手能活动,翻身、坐起都要家人帮助。但酷爱写作的他却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人生,凭着对文学的喜爱,数十年来靠仅能活动的双手写下了数百篇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他的名字叫刘吉振。

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的刘吉振,今年46岁。7岁那年,一场意外让他染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命运也从此改变。时不时的感觉膝关节和踝关节疼痛难忍,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上完初中刘吉振就只好辍学。父母带着他辗转河南、武汉等多地投医,但是病情依然不见好转,严重的类风湿将他折磨地全身僵硬,小腿也失去了活动能力,上半身也不能自由活动,颈部僵硬,生活起居都需要依靠母亲来照料。平时他坐在椅子上之后,只有胳膊能运动自如。

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击倒刘吉振,从小喜爱文学的他为了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让父亲找来报纸书籍。扎进书堆里的刘吉振,一度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为了让他的视野更开阔,家人给他找来了一台别人淘汰的电脑。仿佛自己是个“完好的人”可以自由在社会中获取知识,而被禁锢了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把烦恼统统抛之脑后,人也一下子精神了许多。

2007年,刘吉振突发奇想:看了那么多优秀作品,何不尝试着自己写写?刘吉振上学时期就喜欢写作,虽然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但读书时自己作文特别好。看报、剪报,学习写作,到后来直接开始向报社投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把一篇描写种植户故事和《俺村第一辆电驴子》的作品投稿,并在《济宁日报》刊发,大大鼓舞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开始往各大报社投稿件,这些稿件既有文学作品,还有描写农村生活变化、好人好事的新闻稿件。

由于身体越来越不灵活,无法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学习,学会了使用手机的刘吉振开始在自己的小房间对着手机写诗歌、写散文、写新闻作品,因此也写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十几年来,他在《齐鲁晚报》、《大众日报》、《济宁日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近百余篇文章,还多次获奖。

久而久之,村里和附近村的人都知道刘吉振爱好写作,他们听到的一些事情也会跑来告诉他,为他提供写作素材。慢慢的刘吉振也渐渐变得小有名气,外村的人有了啥写作需求,也会找到他,让帮忙书写。

刘吉振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要尝试开始写小说,把自己的写作梦继续延续下去,通过写作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用行动向世人展示一个残疾人的精彩。

▲刘吉振就用这个姿势坚持写作。

刘吉振通过写作获得的奖状。

新闻推荐

家门口就业,让“候鸟”变“归雁”

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荣静静“包窝头、蒸面点、做粽子,每一样都是计件算钱,我现在一天能包五千个窝头,每月能拿将近四千块钱...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