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场大雨毁了大半苜蓿

农村大众报 2016-07-07 16:08 大字

“第二茬苜蓿长得特别好,没想到因为大雨,4/5都废了!”6月30日,提到苜蓿,孟建对记者说,“至少损失了上百万元。”

孟建是汶上县老孟农场负责人,流转了2000多亩地,其中1100多亩去年秋后种上了苜蓿。收割前,孟建仔细研究了天气:13日,汶上下了大雨,据天气预报23日还有雨。“上茬苜蓿收割用了三天,每次收割的苜蓿得晾晒三天,三天收割的苜蓿共用了九天晾晒好。这样算下来,第二茬苜蓿,连收割带晾晒十天的时间也够用了。”孟建这样盘算着,17日看到收割机能下地了,就赶紧和农场里的其他工人忙乎起来。没想到的是,由于地较上次湿,苜蓿又比第一茬时长得高、长得厚,第一天割下来的苜蓿,到第四天还没有完全晾晒干。到23日大雨真来了的时候,大部分苜蓿还没晾干,“有半点霉菌,也不能卖给人家养殖场啊。”孟建说,最后只能全部扔掉。

对于烘干设备,孟建早就打听过。烘干机本身倒是花不了多少钱,但能源成本太高。烧煤的需要买大型锅炉,需要上环保设备;用天然气和电的,虽然环保但价格承受不了。“一吨草的成本得增加五六百元。”孟建说,这条路走不通,只能走其他的路。前几天,他花了8万多元钱,向哈尔滨的一个经销商,预定了一台进口的摊晒机,估计一周就能到货了。据介绍:摊晒机能充分利用所有的面积把苜蓿摊开,并且摊得过程中能使苜蓿蓬松开,从而有效缩短晾干的时间。

让孟建稍感欣慰的是,第一茬苜蓿以1600-1800元/吨的价格已基本卖光,并且其质量得到了周围众多奶牛养殖场的肯定。为了把苜蓿这块儿做好,不久前,他又注册了济宁优饲草业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苜蓿草的推广和加工。

自然晾晒和烘干比,营养差别有多大呢?“只要3天内能完全晾干大捆的话,自然晾晒的苜蓿,消化率即RFV都能达到150以上。”省农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草业学科带头人盛亦兵说,晾晒关键是第一天,如果温度高、太阳好、有一定的风,能大半干。国外进口的苜蓿,也只有欧洲是烘干的,美洲、澳洲的进口苜蓿也是自然晾晒,只不过因为当地日照好、雨季短等原因,晾晒的过程短,色泽保持均匀看起来像烘干一样。

农业产业看老天脸色吃饭,苜蓿当然也不例外。对此,盛亦兵说,即使用烘干机,大规模种植的苜蓿也不可能完全能避开雨水的侵扰。在我们省内,一般情况下,一年至少能保证收两茬,如果夏季没有连续一个月的阴雨天,一年收四茬问题不大。

新闻推荐

着手对户外垃圾进行清理

□记者鲍青报道本报讯《大众日报》在11月23日的读者版上,刊登了《整治“垃圾围村”迫在眉睫》的稿件,曝光汶上县苑庄镇朱村、林楼、马堂等村庄“垃圾围村”状况严重的问题。稿件见报后...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