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我在,家就在”

济宁晚报 2014-12-10 07:32 大字

■本报记者孙逊

14岁,如花一样的年纪。当别的孩子还在玩乐中尽享自己欢乐时光时,汶上县义桥镇14岁的张肃东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在父母因病不能从事劳动的情况下,他独自肩负起家庭的重担,而学习成绩在全年级也是遥遥领先,这个小男子汉正在用纯朴演绎着人间孝道,用执着谱写坚强与乐观……

记者见到小肃东时,他正在操场上认真做着运动,这是个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和自信的男孩,个头不算高,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课还是操场活动他都被排在前列,同样排在前列的还有他的学习成绩。在学校总成绩排名表上,位列第一的永远都是张肃东,并且领先了其他同学一大节。好成绩的取得来自于他刻苦的学习,这张骄人的成绩单背后是张肃东内心坚定的梦想。“我想用学习来改变我们家的生活状况,去孝敬父母,长大以后也可以为社会做贡献,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我想用更优秀的成绩来回报他们。

对一般家庭来说,孩子的出生总能给家人带来无限的快乐,然而,小肃东的出生却让他的父母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父亲年届五十,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脱落,视力几乎全无,生活不能自理;母亲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常年吃药打针,也干不了重活。面对困顿的家境,幼小的肃东时常让父母陷入无尽的惆怅。

但小肃东特别懂事,从小就能体谅父母的难处。由于父亲眼睛不好,没法挣钱养家,只能待在家里,患病的母亲既要照顾父亲又要忙活着地里的农活。三四岁时,肃东就跌跌撞撞地跑前跑后,成了爸爸的“小眼睛”,妈妈的“小帮手”。六七岁时,他已经能够熟练地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

十岁时,他看到父亲理发不方便,就学着给父亲理发,他用暑假拾废品攒下的钱买了个理发推子,刚开始由于掌握不住技巧,父亲头上被他推出了好几个口子,小肃东急得直跺脚,但是父亲却不断地鼓励他:“孩子啊,你这么小能给爹理发我就很知足了,不管你给爹理成啥样爹都高兴!别急,慢慢来!”说着说着父亲脸上已经挂满幸福的泪花。就这样,小肃东硬是学会了理发。四年来每月都给父亲理上一次,从未间断过。肃东照顾父母无微不至,对待自己却非常苛刻,从不乱花钱。平时同学们爱吃的小零食,他却从来舍不得买,父母给些零花钱他总是攒着,为的就是每逢镇上集市,给父亲捎块爱吃的羊肝儿,给母亲添件好看的衣裳。

为了多挣点钱补贴家用,农闲时母亲就在村边预制板厂打些零工。每天五点多,肃东就要起床,把母亲临走前做好的早饭用煤球炉子热好,在热饭的间隙中,他要帮父亲穿衣洗漱,然后把父亲扶到桌前,一口一口把饭喂到父亲嘴里。喂完饭后,还要把水杯、暖瓶等用品放到父亲跟前,自己再去吃饭,准备上学。

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孩子心里的压力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天,张肃东只留给自己四五个小时睡眠时间,其余的就几乎都花在了学习和照顾父母上。帮母亲打扫,给父亲端水,做饭洗衣,都是他的活。为了减轻负担,家中小院里种上了些时令蔬菜,照顾这些蔬菜的任务也自然落在了他身上。在这个贫苦的小院中,处处写画着各种数学方程式,学习生活对他来说已经融为一体。肃东不仅学习好,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平时还乐于助人,同学们都推选他当班长。在校运动会上,他参加了多个项目并带领班级代表队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班主任高燕利感慨地说:“作为张肃东的班主任,我知道他是一个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开始我想给他特别的关爱,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跟别的孩子是一样的。他阳光、自信,有礼貌,更有着别的孩子没有的坚强。”

品学兼优的孩子就怕不能上学,张肃东的母亲告诉记者:“我就怕以后供不起孩子上学,那样的话更对不起孩子,因为他太爱学习了。”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张肃东母亲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好在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不断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和坚强的孩子伸出援手,前段时间,济宁的一位爱心人士还与孩子结成了帮扶对子,帮助张肃东一直读完大学。如今,卸下心里的包袱,孝心少年张肃东更加充满了力量,他常说:“爸爸妈妈特别不容易,他们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给了我生命。作为一个男子汉,我要多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不再担忧,也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我在,我们这个家庭就在!”

新闻推荐

数字里看民生———济宁市深入推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张彦彦本报通讯员蒋红星郭召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放眼孔孟大地,一幅幅温馨的民生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