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里看民生———济宁市深入推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张彦彦本报通讯员蒋红星郭召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放眼孔孟大地,一幅幅温馨的民生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门路更加宽广,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14年,济宁市按照“提升年、显效年”的总要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积极做好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工作,倾力打造民生工程,构筑起社会和谐的民生之“基”。
7.15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近日,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常营村,蔬菜大棚种植户常化顶接过市就业办工作人员送来的15万元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他说,有了这些扶持资金,他的温室大棚就可以建立起来,可以栽种更多品种的蔬菜,效益有了更好的保证。
济宁市围绕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就业的目标,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全民创业行动作为重中之重、优中之优加以推进,城乡就业再就业再创历史最好成绩。201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3万人。
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机制,掌握重大项目的用人需求,先后为万达嘉华酒店、贵和集团等举办了专场招聘会。在全市部署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等3项3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就业和农民工工作的统筹指导。为农村劳动者发放“春风卡”、“走进农民工”册页、务工知识扑克牌等宣传资料16万份。举办了6期就业政策惠企宣讲活动,受惠企业近360家。实施“万人创业助推工程”,利用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政策,将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基金规模扩大1.2亿元、达到3.53亿元。启动了小额担保贷款网上经办系统,提高了办理效率,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亿元。通过各种措施,助推1.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9万人。举办招聘会130场,将职业指导服务引入日常招聘会现场服务中,依托专用的信息系统为2312人提供职业指导服务,约有210人成功上岗就业。建设了“大学生就业服务微信平台”,已有3000余名毕业生关注。全市已有2.34万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完成了实名登记,登记率99.9%,为1.22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均提供就业服务2次以上。
586万人列入“社会保障网”
社会保障是普惠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也是市委、市政府一直关注的重点民生工作之一。济宁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全力推进城乡就业和医疗、养老保障一体化工程,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编织出了一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整合工作纳入全市重点工作事项,建立全市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五项社会保险在济宁市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完善特殊群体参保制度,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启动实施了“4050”困难群体助保工程,采取个人贷款、银行优惠、政府贴息的方式,帮助年龄较大困难群体解决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2014年,全市新增参保5.3万人次,征缴社保基金131亿元;为全市27.6万名机关事业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8亿元,为112万名城乡居民发放养老金11亿元,为35万名住院参保人员支付医疗费21亿元,支付工伤、失业、生育保险金4亿元,社保基金共支出114亿元。待遇水平持续提高。连续10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14年人均月增加267元;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5元;一至四级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每人每月平均增加261元;为失业人员每人每月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4.46元;生育女职工实现了生育医疗费零负担。
为劳动者追回工资1.1亿元
济宁市出台了《济宁市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办法》,建立了“一书两金一卡”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工资无拖欠。印发了《济宁市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收缴管理办法》,实行月调度、月通报,全市共缴存工资保证金2.9亿元,为3.7万农民工办理了实名制银行卡。出台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实施办法》,有效打击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不断强化,全市劳动用工备案企业达到8420家,职工50万人。将全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至1350元和1200元,及时发布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积极引导企业工资正常增长。仲裁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开展了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和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专项检查,检查用人单位11379户,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1071件,为1.8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报酬1.1亿元,督促缴纳社会保险费1.7亿元。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现在办理失业证,直接到镇上就行,太方便了!”最近刚办理了失业证的汶上县军屯乡徐村村民老徐满脸喜悦。原来老徐到县里办事要先从村里骑车到镇上,再坐客车到县里。这样一折腾,大半天就没了。现在从家骑电动车到镇上仅需20多分钟,省时、方便。
济宁市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下沉试点市,积极打造“一刻钟服务圈”,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下沉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就业、社会保障等69项业务职能逐步下放到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基层公共服务机构,需要办理业务的群众只需到镇上就能办理,对于因身体等原因不方便亲自到人社所进行认证的市民,工作人员还会上门服务。
新闻推荐
马平昌陪同本报汶上讯(通讯员市纪宣)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法泉近日就深入贯彻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全会部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解决发生在群众...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