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套村:古院古树承载数百年记忆
□曹儒峰报道◤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崔家大院保存完整,图为崔家大院前大院偏房。◆位于东平县接山镇的中套村,于明万历年间建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有深井26眼。因三面环山,古时定村名为“山套”,后分为上套、中套和下套三个自然村,有“东平小盆地”之称。
□本报记者姜言明
见习记者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王国栋
崔家大院繁华不再
在中套村,有座“崔家大院”。这座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400多年,鼎盛时建筑面积40亩,房屋200余间,占当时整个村落房屋数的一半。如今,这些青砖粗梁的古建筑历经数百年沧桑,只有在雕梁画栋上可以隐约感受到那时大户人家的气派。
77岁的崔氏族人崔广峰至今仍和老伴住在崔家大院,在他的家里,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崔家大院的故事。
据《崔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崔氏家族在族长崔曰恭的带领下自现在的济宁市汶上县李家村迁至此处建村,至今已传七代。经过数年的经营,崔曰恭成为当地十里八乡有名的地主,并建造起了崔家大院。
崔家大院分前大院和后大院,前大院分为若干互通的四合小院,设有前大客厅、书房等,主要是接待客人、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后大院建有二层楼房和若干小院,主要是供族人居住。
崔广峰说,崔家大院的房子大多用两梁一柱作为支撑骨架,木梁全部采用粗楠木,大约两人合拢才能抱过来。架梁的两侧分刻有奔牛、虎、狼、菊花等精美图案,如今看来仍栩栩如生。房顶统一用青色小八瓦建盖,质地坚硬而美观。为防土匪侵犯,崔家大院还建造有寨墙和跑马场,设有门楼、炮台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堡。随着自卫能力的增强,崔家大院使得土匪望而却步,保证了来此贸易客商的安全。
崔家大院随着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而衰落。“解放后,崔家大院成为东平县的一所粮站。后来粮站撤销了,崔家大院就被变卖给了个人。我现在居住的这一出小院子便是当时花3000元买的。”中套村村民赵庆山说。
接山镇党委书记靳庆新表示,崔家大院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建筑风格,至今仍保存有古寨墙、石碑7处,古桥3处,古拦水坝1处,古井5处,具有较高的保护开发价值。崔氏商业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其间积淀下的尚俭、尚学、尚商、尚德的精神气质对于后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古柿子树顽强存活
在中套村村西头,有一棵顽强存活了数百年的柿子树。入冬后,柿子树叶子已经落尽,徒留墨黑如铁的遒劲枝干,高高地伸向天空,树干上长有篮球大小的树瘤,树杈上还有几个鸟窝。
“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陆游在《秋获歌》中如此写道。一到秋天,柿子树上便挂满了“黄灯笼”。村民把柿子摘回家后,经过晾晒做成柿饼当作零食。
说起摘柿子,赵庆山来了精神,他拿起根棍子对记者比划说,在竹筐上挂个钩子,往树杈上一挂。人爬上树摘满一筐,就用绳子系住往下放,树下有人接着。
柿子树承载着村民美好的回忆。赵庆山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每年仲夏时节,柿子树是村里人乘凉避暑的好去处。男人们背搭一条汗巾,手持一把芭蕉扇,斜靠在树干上;女人们散坐在树边,或纳鞋底,或打毛衣,眉飞色舞地说长道短;孩子们则三三两两地聚在树荫下,玩泥巴,撒着欢。
这棵古树曾是村民的娱乐场,在生活困难时期也是“救命树”,每年都能结出不少柿子,给他们带来一份收入。
“去年夏天有人想出10万块钱买走这棵柿子树,我们肯定不能卖,这是祖辈留下来的遗产,我们要世代保护它。”赵庆山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尹彤刘君瑛,现任汶上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科长。她以强烈的事业感和责任心,率领她的团队,以过硬的思想作风、精湛的业务能力、贴心的工作态度、科学的管理方法,树立了人...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