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收废品农民工杨以桥 8年献血58次

济南日报 2012-04-18 14:54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刘利莎

最近,济宁一名在上海打工的小伙子———杨以桥,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从2004年开始在上海打工的同时,杨以桥便开始了自己的献血生活。截至现在,杨以桥的献血生活也持续了八年之久,他已经献血58次,献血量高达36000毫升。很多人都在追问杨以桥坚持献血的原因,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多年前的一次事故中被救过,手术中被输入了400毫升的血液,他希望能通过献血来回馈社会,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

美好的青春,因奋斗而愈发精彩。分享这些精彩的奋斗故事,自然对青年人大有裨益。为此,团市委、《济宁晚报》联合开展了“劳动·创造·奋斗———我的青春故事”励志活动。你愿意与读者分享你的成长故事吗?你身边有勇于奉献奋斗的人吗?欢迎您讲述您的青春故事,欢迎您向我们提供新闻线索,期待您的关注参与。

1

事故后被输血400毫升

1978年出生的杨以桥是济宁汶上县郭仓乡孔茅滩村人,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他从十几岁便开始外出打工来贴补家用,年纪轻轻便辗转大江南北打工。“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还不是太好,现在我和弟弟都长大了,能赚钱了,生活也开始好转。”记者给杨以桥打电话时,通过憨厚的声音就能感觉出,这是一位带有质朴纯真的典型山东特征的小伙子。

1998年杨以桥正好20岁,这一年,他在呼和浩特的一建筑工地打工,正在建设中的一座六层楼房忽然坍塌,把毫无防备的杨以桥埋在了废墟中,等他醒来时人已经躺在医院了。“从工友口中得知,自己是被大家拼命从砖块、钢筋中挖出来的,要是没有他们的好心帮助,估计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了。”在这次事故后的救治中,杨以桥被紧急输血400毫升,虽然骨折的右大腿经过两年的时间才康复,但杨以桥的心中却一直有个感恩的念头,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帮助别人的方式来回馈社会。

2

一个人献了8人的血量总和

2004年杨以桥去了上海,在松江区的一家工厂开始了自己的上海打工生活,也是在这一年他找到了自己回馈社会的途径———献血。“第一次献血是在闵行区的一个献血屋,当时是被献血屋别致的造型给吸引住了,记得第一次献了200毫升。”杨以桥告诉记者,他当时想既然无偿献血不但不影响健康,还对自己身体有益,更能够帮助到濒临死亡的生命,这件事就十分有意义。当初自己就是因为及时输入了别人的血液才得到救治,无偿献血就是自己帮助别人、回馈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从那之后,杨以桥便将献血一直坚持了下来,并向亲朋好友宣传献血的好处。

随着献血次数的频繁,杨以桥也渐渐和血站的医生熟悉起来,了解了大量关于献血的知识。从医生的口中他得知,成分献血每次耗时比献全血要长,但成分献血每个单位相当于献全血400毫升,而且只需28天就可以再次献血,血小板的用途比较广,可以用于急性失血和白血病患者,从此以后,杨以桥便开始捐献血小板,几乎每月都会献一次血。无偿献血证和献血的各种荣誉证书,成为了杨以桥最珍贵的东西。八年来,杨以桥献了近3.6万毫升血液,相当于8个成年人体内血量的总和。

3

没在济宁献过血成为遗憾

“现在租的房子大约在三平方米左右,现在基本上就是收废品,收入不固定,有时多有时少。”当记者询问杨以桥现在在上海的生活时,他告诉记者自己住的房子大约有三平方米时,记者以为自己听错了,一再确认才知道,他住的“房子”是用木板搭建起来的楼梯下的空间,只有三平方米,仅能摆开一张床、一张桌子而已。2010年杨以桥辞去了工厂的工作,开始了一边收废品、一边宣传献血的生活,虽然每月的收入平均在两千元左右,杨以桥还是会坚持往家里寄钱,他告诉记者既然自己和弟弟都打工赚钱了,就希望能够让父母过上更舒坦的日子。“原来回济宁时也去过采血点献血,但献血周期还没过,去过四五次都没献成。”杨以桥告诉记者,自己虽然生活得不富裕,没有太多的钱可以捐献出来,但希望能够通过献血的方式为社会做点贡献,没有在济宁献过血成为他现在的遗憾。

正在献血的杨以桥资料图

新闻推荐

15.5万资助母校安装多媒体设备

■记者苏玉通讯员孔军平丛传明2012年5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汶上县白石镇小楼小学。三层的教学楼刷着明黄的墙漆,教学楼另一侧的幼儿园区墙壁上画着幼儿的习作,校...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