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5.5万资助母校安装多媒体设备

济南日报 2012-05-08 14:37 大字

■记者苏玉通讯员孔军平丛传明

2012年5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汶上县白石镇小楼小学。三层的教学楼刷着明黄的墙漆,教学楼另一侧的幼儿园区墙壁上画着幼儿的习作,校园水泥路两侧的一块块绿地划分给各个班级作为劳动实践区,进门处的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白石镇小楼小学爱心人士捐资助学仪式就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地上举行。这所小学承担着小楼村及附近几个村庄适龄儿童的小学阶段教育任务,然而,在去年11月份之前,学校还是另外一番模样。

去年就捐了6.3万帮助改善办学条件

2011年11月12日,白石镇小楼村村民王庆文等9人共出资6.3万元,捐献给小楼小学这个他们曾经读书的地方,帮助学校更换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据小楼小学校长孙云鹏介绍,这6.5万元捐款都是9位村民自愿捐助的,学校在得到捐款后立刻进行了墙壁的粉刷、课桌椅的更换、厕所的改造和幼儿园场地设施的购买等。

教五年级语文的王老师在小楼小学干了10多年教书匠,他告诉记者,10年前小楼小学连教学楼都没有,那时候是砖瓦房,学生的桌子都是石头做的,椅子就是个木墩儿,更别说电脑空调了。捐款发起人王庆文就是小楼小学毕业的,回忆起那个时候,王庆文挺感慨,“那时候日子很穷,教室的墙是石头垒的,地板也都是泥巴地,一下雨屋顶还漏水,桌椅板凳都不齐全,条件差得很。”

如今,王庆文等人凭着一番干劲儿富了起来,但每每路过曾经的母校,看着教学楼斑驳的石灰墙上墙漆不断脱落,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他和几位村民商议后,便决定拿出钱来,给孩子们改善改善上学的环境。

今年捐的钱要给教室配备多媒体

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一直是教育的一大顽疾,资源配置不断向城市倾斜造成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愈来愈落后,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差距越来越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大关键在于资金。据了解,汶上县多所学校都已经用上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白石镇小楼村村民王庆文得知此事后,和校长孙云鹏进行了商议,决定赶在秋季开学前让孩子们用上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王庆文是石桥石材协会的副会长,此次捐款,他给协会的会员做了动员。除了去年捐款的9人外,今年又增加了6个人。这一次,15位村民积极响应,在石材经济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还是筹集了15.5万资金。据校长孙云鹏介绍,捐款的村民中,有的家中还在盖房子,有的还跟银行贷着款,但一听母校缺钱,二话不说就把钱拿来了。

王衍祥便是这15人之一。去年捐款的事情他不知道,但今年一听说要给孩子们买多媒体,一口答应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们缺啥,咱就给买啥。”王衍祥告诉记者。另一位捐款人王登臣是第二次捐款了,第一次他捐了5000元,第二次他捐了一万元整,用他的话说,“我们这些人都是粗人,但孩子不能再粗了,都能有文化”,听到这话,大家都乐了,话粗理不粗,村民的言语中透着实在和淳朴。

希望年轻老师扎根农村

在采访中王庆文坦言,知识的缺乏让他在创业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管理软件不会用,英文字母不认识,车上的导航是英文的,我没法用。”王庆文说这话的时候,虽然有些自嘲的语气,但言语间也能感觉到他对接受教育的迫切。“我现在在读山东大学的MBA,给自己充充电,不然没有文化,真的很可怕。”

王庆文深深明白,硬件设施差,钱可以解决,但教师资源的匮乏,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缓解的。小楼小学校长孙云鹏今年41周岁,他却是学校里最年轻的教师,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是55.3岁,师资的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王庆文告诉记者,如果可以,他愿意出钱给年轻教师发工资,希望能把年轻教师吸引到农村小学,扎根农村,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教育。

不过,农村学校缺年轻教师这个社会问题非钱可以解决,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给孩子们上好课,学校50多岁的老教师在春季学期就开始利用午休时间学习多媒体技术,“等新的设备安装到学校里,孩子们就能够体验一把现代科技了。”孙校长说。

新闻推荐

以为是感冒,谁知是白血病突降

■记者李朕葳通讯员郭桂华近日,得知年仅4岁的男孩小利昌患上了白血病,一场号召全体村民捐款救助小利昌的活动在汶上县刘楼乡辛海村展开。5元、10元、20元、100元…...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