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薛河隋桥 杨建东

滕州日报 2015-12-15 23:41 大字

唐开元二十五年碑(局部)拓片说起隋代桥梁,人们知道河北有座赵州桥,那是存世最早的古桥,在滕州的薛河上曾有一座隋代小桥,位于张汪镇阎道沟村和邱仓村村前,微山县官口村村后。我是滕籍人,在微山县做过考古工作,有义务介绍一下这座不为人知的隋代古桥。

薛河发源于山亭区的米山、柴山,自东向西流经滕州的羊庄、官桥、柴胡店、张汪4乡镇,从张汪圈里村入微山县,继续向西入江苏沛县的古泗河。薛河的历史无人弄清,李海流先生曾写《源远流长古薛河》一文发表于齐鲁晚报2010年12月23日,他认为薛河已有“几千年”历史。1997年冬,微山县水利局在薛河进行清淤,工程8里长,东段位于张汪镇阎道沟村前、微山县官口村后。当时寒风凛冽,我每天骑自行车从县城赶12里路到工地,在沙土中寻找文物,发现了树木化石、更新世(第四纪的第一世,延续时间180万年)马牙,考证薛河河龄约为180万年。薛河形成之后,两岸栖息着许多动物,人类形成之后也傍水而居,直到今天两岸的村庄相当密集。薛河古属滕县,建国后,河两岸属滕县专区。1953年建立微山县,上级将张汪西的薛河划归微山县,北岸仍属滕县。

1997年11月,随着推土机的隆隆声,河底现出一片方形、长方形石料,很像建筑石材。接着,黄沙中露出几块石碑及石塔构件,我陆续运回县城,经清洗发现是隋大业二年、唐开元五年、六年、十四年、二十五年碑。隋碑的内容说,薛河水深时,阻碍乡民过河,佛教信徒朱贵夫妇发动多位信徒捐资建桥,积德行善,造福乡民。石桥建成,乡民感恩朱贵夫妇,便集资刻了一块造像碑立于桥头纪念,碑上刻三尊佛像,主像朱贵。北岸的陈村有座伽蓝寺院,两岸乡民常来寺院焚香祈福,信徒常在寺院举行佛事。唐会昌五年,武宗灭佛,天下拆除寺庙,僧尼还俗,这座寺院被乡民拆除,石塔、经幢、石佛被砸断扔入河中,石台阶、须弥座、石碑被抬到河中的隋桥上加固修缮了石桥。日升月落,年深日久,石桥不知在哪个年代坍塌了,被上游冲来的河沙埋没。

元末,烽烟四起,百姓逃亡。明初,中原已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相。不久,山西洪洞的乡民迁徙来此,在薛河两岸立足安家建了许多村庄,当然也建了一些小桥,但无人知晓河底掩埋着隋代古桥。遥想商周以来,人们傍水而居,定有无以计数、各式各样的小桥随着朝代的兴亡而生灭,可喜的是这座隋桥的构件、文字、遗址留下来了。

唐碑的碑文介绍了伽蓝寺院周围的地理环境,开元十四年碑载:“……其地东邻薛国齐君礼客之方……前临薛水与泡泗而同流却眺滕邦争长之名……”意为东边有古薛国,就是齐国国君看重田婴封其于薛的地方(今官桥镇皇殿岗一带),转首向北眺望古滕国,滕侯曾为国家争得名誉。典故是说春秋时期滕鲁友好,一次,滕侯、薛侯同时访问鲁国,二侯争首席争名誉,鲁隐公讲明道理让滕侯坐首席,薛侯不悦。开元二十五年碑载:“……左连奚公之庙……滕闉争长之辞史载……”意为左边(东边)靠近奚公庙(唐代官桥有奚公庙),北边有路直达滕城的瓮城城门,当年的滕侯争长的故事载入史册。

这5块隋唐碑给滕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一是隋唐时期薛河两岸有密集的村落,河水丰沛,土地肥沃;二是两岸乡民信仰佛教,信徒积极参与修桥铺路,积德行善,造像立碑;三是官桥有完整的奚仲庙,是当时的名胜;四是开元盛世兴佛,广建寺院,到会昌年间,全国的佛教势力庞大,不但有财力还有武装,对朝政构成威胁,会昌五年,武宗下决心灭佛,除保留几座大型的重要寺院之外,全国的中小型寺院尽快拆除。薛河两岸的许多小型寺院皆被拆除。那几年,佛教受扼,陷入沉寂,武宗死后,佛教逐渐抬头,人们的信仰不会在政令的狂风骤雨之下湮灭。此地向西的夏镇、付村镇的河段发现北宋、明代的佛教碑刻、石塔,说明薛河两岸的宗教信仰一直不衰。

薛河的60余件佛教石刻出土之后,我在学术刊物《考古》上发表了发掘报告,在《联合日报》上发表怀古散文,但因影响面较窄,所以滕州、薛城、微山的作者写薛河时皆不知河中曾出土更新世马牙、树木化石,也不知隋唐石刻,更不知薛河的远古历史。我离开考古岗位十年了,今作此文,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薛河的历史,为厚重的古滕文化再增加一点分量。

新闻推荐

山东省五年立查34名厅官 部分落马官员被点名

...

微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微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薛河隋桥 杨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