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可悲可敬的滕县贞妇 杨建东

滕州日报 2016-02-20 23:39 大字

笔者在微山县政协帮忙撰写旅游资源材料时,查阅了清代道光年间的《滕县志》,看完“褒贞录”,令我掩卷唏嘘,百感交集。书上收录了乾隆至道光年间的1077位贞妇,绝大多数只简单介绍姓氏、父名、夫名、守寡年龄、终年及住址,只有20多位贞妇立有小传。古代,战争、灾荒、瘟疫像魔爪一样夺去许多青年人的生命,这可苦了小媳妇,尤其过门不久甚至蜜月之中的十七八岁的小媳妇。年轻守寡,拉扯遗腹子,不忍扔下孤苦伶仃的公婆甚至婆媳俩野草充饥、饥寒交迫、相依为命,用青春、苦难谱写了大亲大爱、孝道尊老、人间真情的一曲曲悲歌。

孙氏19岁嫁到奎子(今滨湖镇奎子村),清雍正年间瘟疫蔓延,丈夫、大伯哥和公公先后死去。娘家人劝其改嫁,孙氏不忍扔下可怜的婆婆,自己织布编屦伺奉婆婆,抚育小儿,粮食给婆婆、小儿吃,自己吃野菜,走路摇摇晃晃,邻里不忍,送其粮食,孙氏拒受。婆婆死后,孙氏每顿饭都为婆婆摆上碗筷藉以缅怀。儿子死后,孙氏抚养孙子,孙子有过,虽中年也要跪下受训。

孙氏,级索人,嫁到奎子村,结婚时丈夫病笃,18天后丈夫死去,孙氏对公婆说,娶妻为养老,我没有夫妻之情,但有夫妻之义,家有一亩簿田,能给二老养老。婆媳争执,家庭勃谿,邻里问之,孙氏都说自己不好,惹老人生气。公婆耄耋之年死去,婆婆弥留之际对邻人说,若不是这个好媳妇,俩老人熬不到今天。嘉庆十四年,孙氏70岁逝去。

孔氏,嫁柴里(今西岗镇柴里村),24岁守寡,后来儿子死了,婆媳穷得蜗居草房,无田无力,野菜充饥,食不果腹,婆媳俩经常饥寒悲哭,邻居也是帮了上顿帮不了下顿。纵然饿个半死,孔氏亦未抛下婆婆而逃,还是受尽磨难为老人送终。

从乾隆至道光的一百年间,滕县有一千余名青史留名的年轻寡妇,她们的孝道故事、痛苦经历是蘸着荆河水亦写不尽的。她们没进过学堂,可能没去过县城,怎么儒教提倡的孝道在这些乡间女子的思想上扎根这么深呢?像柴里的孔氏,少寡伺候老寡,水深火热,苦不堪言,你就是到滕州干个钟点工、干个家政、干个清洁工,也不至于卧在草屋里和婆婆一起冻半死饿半死哭半死呀。再说古代的国家领导人和司法机关也未说改嫁违法,再婚非法,王昭君、貂蝉、杨贵妃、李清照、唐琬等女士们不也是光明正大再婚嘛。那位高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大干部朱熹亦娶过一位叫胡丽娘的才女寡妇。滕州自古流传“初嫁由父母、再嫁由自身”,可见再嫁否由自己“双向选择”。贫穷的乡间就有贫穷的小媳妇甘受贫穷甘愿守寡,不懂什么青史留名,就怕抛弃公婆落下不孝的坏名,给亲爹亲娘脸上抹黑。

可悲可敬的贞妇,懿行乡里的贞妇,其孝行事迹层层上报审批,上级评委筛选把关,名额确定,贞妇的荣誉证书就批下来,成了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女同志们的学习榜样。  

新闻推荐

微山湖: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本报特派记者王迪

...

微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微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