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难舍千年古镇芝麻香

济南日报 2013-05-19 09:28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通讯员鲍秉伟樊云松记者刘静“庆三恒”糕点——微山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凡来南阳镇之人,无不捎带“庆三恒”糕点给家人品尝的。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传承了100多年的传统手工糕点。游人之意并不在糕点,而在有着百多年传统的做工、配料和原生态的传统工艺。

寻着糕点的香气,来到“庆三恒”。“庆三恒”店位于南阳中心街上,清朝末年,由孔子72代孙孔宪庭创建于曲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因那时的南阳是著名的商埠集散地,云集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商贾、名门。因此,孔宪庭就举家搬迁至南阳街上生活至今。

这是一个前店后厂式的传统手工作坊,制作加工房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红底白字“老字号庆三恒”的旗帜,最醒目的是北墙上挂的孔子像,像旁有两行字:孔子眼中的“仁”,孔子眼中的“义”。室内便是制作糕点用的各种工具,有两米多长、一点五米宽的案板;有加工成熟料的火炉;最有趣的是“轴锤”,圆柱型直径约10厘米,长15厘米,中间是空的,与长约30厘米的木棍套在一起,用来把糕点轧平,有点像修路用的压路机。主人孔祥池介绍,这是爷爷留下的制作糕点的专用工具,有一百多年历史,这种最原始的制作工具,是孔家的“传家宝”。还有靠南墙脚有一个展柜,内有“芝麻板”、“黑芝麻麻板”、“花生板”和“花生核桃麻板”等休闲类糕点。

现在的“庆三恒”传承人孔祥池师傅打开展柜,随手拿出“黑芝麻麻板”,不觉间,一阵芝麻的香气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心扉。我实在是馋涎欲滴,有点要流口水,抓起一块送入口中,唇初沾而香酥,口将咽又生甜,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庆三恒”以经营传统中式点心为主,经营制作糕点分“四时八节”,春节有芝麻板、桂花炒糖、三刀、桃酥等;中秋期间有月饼、京八件;上元有元宵。

看芝麻板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精选的成熟饱满,干湿适中的新芝麻,用簸箕煽掉各种杂质,用清水漂洗除去杂质和泥沙进行烘炒,烘炒芝麻很有讲究,开始时火可猛些,但要搅拌均匀。当芝麻水分大量蒸发后改用慢火,翻搅要勤而匀,炒一锅芝麻竟要人工翻搅上千次,炒至芝麻香气浓烈时,迅速出锅。炒芝麻如果把握不妥,就会影响芝麻板的质量。熬糖:在一口大铁锅内放入麦芽糖,加热化糖,边加热边搅拌不能糊锅,慢慢的糖溶成糖膏,颜色淡黄,之后淡黄的糖液,在铁锅内冒泡,金黄色的泡沫越滚越大,马上将烘炒过的芝麻倒进去。在铁锅内均匀搅拌,看看颜色金黄、糖与芝麻完全融合的时候,就可以从火上拿下来。孔祥池师傅端着200多度高温的铁锅,将炒制的芝麻板原料,倒扣在案板上,然后像揉面团,将摊在案板上的糖炒芝麻,迅速地揉成长长的圆柱型,再用“轴锤”轧成长方型,这套工艺大约制作芝麻板之初即如此。

现在生产加工设备先进,难道不可以换成自动恒温的电子设备吗?那木制的小“轴锤”不可以换成自动切割机吗?换是可以的,也有人为孔师傅支招,孔师傅说:那“庆三恒”便不是“庆三恒”了。这些生产加工设备虽然简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无法得知。“庆三恒”制作糕点至今仍保留着最原始的作坊模式,最天然的原料,最淳朴的制作方法,才有了这种最原汁原味的南阳特色美食。

今年56岁的孔祥池,18岁跟着爷爷学习这门手艺。他深知自己做的是老字号活儿,因此不敢有半点马虎。在用料上、品种上、做工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主人向我们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庆三恒”糕点历经了百年沧桑,蕴含着独特魅力的运河文化。被列为微山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孔祥池师傅说:自己是孔子的后代,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庆三恒”糕点制作技艺流传到我这一代,就要将传统技艺和祖上好的信誉一起传承下去。孔师傅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使命感。

人们只要到南阳来,“庆三恒”糕点是要来品味一下,品味这糕点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孔庙大殿前的龙柱旁聆听龙的声音和沉思。

老店门面

搅拌芝麻

炒芝麻糖与芝麻融合

熬糖

揉捏

父子合作

新闻推荐

“小小渔船大舞台”

微山大学生王剑波立志把家乡文化传播出去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武良路通讯员徐长江“四湖扬帆桨拥男儿志,苇荡映荷浓彩展新蕊”,火红...

微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微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