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上的希望
记者感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园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果显著。教师节期间,记者来到高楼乡渔民子弟学校———微西小学,看到洁净的校园,明亮的教室,听着迎风飘来的朗朗读书声,感动于老师王升安和曹桂英夫妇的教育故事,深刻感受到我国教育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茫茫的微山湖上,远处一艘湖上小学的船上飘扬的国旗是孩子们心中的瑰宝,每天早晨,他们一边唱着国歌一边敬礼,目送国旗升上桅杆,飘扬在蓝天碧水间。教师节这天,记者走上微山湖上的夫妻学校———高楼乡微西小学,一个有梦想的人和一个承载梦想的地方。
微西小学坐落在微山湖西南端,近邻是湖西通往湖东的八段河,不管是日暮还是清晨,校船与穿梭在湖面上劳作的渔船偎依相伴,捕鱼的船只怀着希望驶向大湖,又怀着喜悦满载而归。伴着随风飘来的朗朗读书声,记者见到了在这里执教了34年、既是老师又是校长的王升安。王老师边引领我们参观边介绍说:“这个船总面积240平方米,现在有三个班级,除了教室外,图书室、少先队活动室、多功能教室也都有,所教的学生都是渔民子弟,这些娃娃的老辈们都是一个字不识的文盲,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多年来都非常支持子女读书识字,普九以来入学率均达百分之百。它就像一座灯塔,给我们渔民子女走出湖区、走出贫困照亮了希望!”说到这里,年过五旬的王升安眼中透着坚定。
走进一间教室,一群穿着救生衣的孩子们正在上课,讲课的是王升安的妻子曹桂英。起初,王升安一人干民办教师,那时的月工资是13.5元,比当时渔民的收入都低,用当地话来说,即使做木工、瓦工手艺也比他高出很多,上有老下有小的他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日子,但王升安并没有后悔。由于学校的人手不够,曹桂英从1986年开始担任微西小学临时代课老师,一教就是26年。他们每天都在船工号子声中开始一天的忙碌,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完成语文、数学、思想、美术、音乐、体育、手工等8节课,在湖上的晚霞里送走学生后,吃点饭还要书写教案到深夜,第二天黎明时分,又要开始一天新的生活。“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受再多的委屈也要把学生教好!”这是他们夫妇立下的誓言,在漫漫的教书生涯中,他们坚持教好每一位学生,上好每一堂课。由于长期在水面上生活加之冬天备课批改作业,曹桂英落下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每到阴雨天都疼得走不了路。二十多年前,渔民们的生活也不富裕,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没有钱买接送孩子的小船,作为老师的他们就划着自家的小船义务接送学生上学。每到寒冬腊月,湖面上结上了厚厚的冰,许多家长更无法接送孩子,王升安就驾驶着自家的机船破冰接送孩子,手冻裂了,脸冻紫了也毫不在乎。有一年的秋天,上午风并不大,离放学一小时左右狂风突然来临,湖面白浪滔天,远处天水相连,孩子们吓得乱作一团。此时此刻,王升安和曹桂英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保护好孩子们的生命安全,他们把学生集中在办公室里统一管理,不准任何人走出门外。校船在狂风大浪中剧烈颠簸,许多学生出现呕吐晕船现象,他们就用土方法进行急救并安慰学生。由于风力太大船锚被带起,这时王升安冒着被大浪卷走的危险纵身跳下水去固定船锚,汹涌的波涛,湍急的湖水险些把他卷走,但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他依然牢牢地压在船锚上……这么多年来,这么些事,学生和家长们都看在了眼里,更是记在了心上!
下午3点钟,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过,笑声、歌声、摇橹声、机动船马达声在湖面上飘荡,家长们从四面八方划着船汇聚到“船校”旁,接放学的孩子们回家。看到小船承载着大湖的希望远去,夫妇俩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脸上挂满了舒心的笑容。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斐本报通讯员李为允种发亮“哎,听说了吗?来了个城里的干部,看样不会住多久就得走。”这是微山县两城镇陈庄村的群众刚刚看...
微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微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